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有感于故乡的一所小学(宝鸡 肖吉萍)

编辑:王沣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2010年3月底,因大表妹的公公,一位高龄九十多岁的伯伯去世,我回凤县去参加吊唁和葬礼事宜。事过后,我有幸与几位表妹去她们大姐工作的单位__新建路小学去看看。

  县上这几年里变化很大,一路走着,眼前很多地方我已不能完全辨认出以前的旧址是哪里,在故乡生活了三十年的我,记忆中很多地方的建筑与景物都已荡然无存,展现在眼前的新貌全凭心灵深处的记忆去搜索、重叠,才能想出那儿原来是什么地方!想当年我离开县上时,那所学校还在我工作的县文教局后面,因此那所学校对我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后听说因地震造成校舍出现险情,才决定新建迁移,且修的非常漂亮,地方也比老校址的面积大了很多。大表妹是该校的校长,一位皮肤白皙,五官漂亮,身材均匀,性格柔刚并济,工作敬业而勤奋的精干中年女士,我为她能在这样环境下的新学校担任领导而感到自豪,更关键的是学校在她及班子成员的精心管理下,取得了很多荣誉与成绩,因此我更加想去看看。
     
  当我们走到学校时,我才发现学校现在座落在县城柏家坪那面,凭模糊的记忆感觉那里应该是原一研究所的旧址与庄稼地吧!小时候我冬天经常去那里拣过煤核,学校大门刚好与“丰禾山”隔河遥对,绛红色石材修建的现代化校门映入眼帘,只见“新建路小学”五个金色体大字被镶嵌其上,格外醒目;不锈钢的电子门关闭着,透过栅栏缝隙我看见了新学校的全貌,哇!现在的新学校修建的真是名不虚传!但我们没有急于进去,而是分别在校门前与那五个大字合影留念。
  门卫对二表妹很是熟悉,在她的介绍下,我们顺利进入校园。只见校园里宽大的的塑胶操场似绿草茵茵,干净美观,操场的北边(方向不太规则)是直角型三层教学楼,遥遥而对的是操场南边的另座办公、学生宿舍与食堂大楼,西边紧挨山坡,工人们正在砌石修建护坡,我从一楼关闭的玻璃门向里面窥望,只见餐厅干净整洁,桌椅全是现代化固定设施的款式,听二妹介绍说:现在县上取消了农村学校分散办学机制,建立了集中寄宿制学校,把本镇方圆的村办小学全部都合并到这里了,大概有二十三、四个班级;七、八十名教职员工;一千三百多学生吧!周日是不留学生在校的,低年纪学生则由家长周一送来,周五接走。在学校期间各班级都有生活老师,负责学生们的起居和日常生活。这样即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偏远、分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农村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同时提高全县的教育质量。由此可见,以前此所学校,只招收嘉陵江以西所居住的孩子,现在却要囊括全镇所有农村学校的孩子,因此无论是学生人数、教职员工,还是工作量都是以前的几倍,所以说,大表妹作为此校的领导,且是位女性,面对新形势、新工作的挑战,可想她肩膀上的工作担子是多么的重啊!
     当我们上到综合楼上时,看到楼道以及所到之处都安装了新颖款式的暖气片,学生宿舍整洁明亮,床铺都是高低架子床,每间房间门后的那张床便是生活老师的床铺,因为老师晚上是要陪护孩子们的;再看内部设施均规划如一,被子、床单也是统一花色,只见被子叠的方方正正;脸盆、热水瓶摆放的整整齐齐;一个整体衣柜被隔成多个格子状,每个学生一格,供孩子们放自己的财物,均可上锁。因此看起来感觉还真有点军事化管理的样子呢!这让我不禁对那些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呵护,自己照顾自己的孩子们肃然起敬!其实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自立能力的早期培养和锻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室内高过架子床位置以上的墙壁上,学校还为孩子们画上了美丽而简洁的图画,清新而活泼。当我们走到一、二年级学生宿舍时,发现了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地方,床铺明显低了许多,这样是为了低年级的孩子们上下方便和安全,这也说明学校为了孩子们,处处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还体现出县上对教育的大力投资、重视与支持。
  “洗漱间”特别的干净,“卫生间”就和宾馆里的一样,全是用木板隔制的单间,一改学校陈旧的大通堂厕所的格局,让人看了感到特别的舒服,养眼。由此我想到:这样训练起来的娃娃,长大后自理能力一定很强,而且做事都有规矩,无疑是对他们的成长和培养良好的习惯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过去我曾在媒体上看到过,说:日本为了提高其下一代的身高,政府实施“牛奶工程”,每天给小学生免费提供一袋牛奶,从这项工程实施以后,他们国家从人口身高来说,确实有了提高,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时我就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政府采取这样的举措,是要投资相当多资金的,但同时也是利国利民、得民心的举措。我们国家不知什么时候也能采取这样的措施呢?那将造福一代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可没想到这样的想法已经在故乡山区县得以实现。
  继而我们来到存放鸡蛋、牛奶的工作室,只见“工作室”规范、且卫生,干净而干燥,墙上的“每天一杯奶,健康凤县下一代”的标语特别醒目,让人一看,感觉特有感召力和鼓舞性!由于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是我们的熟人,所以听她介绍了很多详细情况。她过去在边远山村小学任校长,由于学校合并,也就自然来到此校,被分配负责那项工作,虽然她不当校长了,可是工作的干劲和敬业精神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变,她为自己能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负责管理而感到自豪和欣慰。她还向我们介绍实施这项工作的程序,环节,她说:这是给孩子们入口的食物,是孩子们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保证,食堂和每个班级每日领取都有完备的登记手续,几十名贫困生免费早餐的糕点等领取也是学生亲自签名,只见桌上的资料盒里装满了各种资料,以作备案,由此我感到学校在此方面的规章制度很严格,很规范;环节、程序也很严密。谈吐中,她指着几个小盒子告诉我们:这是每天发出去的蛋、奶以及糕点的“留样盒”,天天要留样,天天有记录,以防万一出现食物方面的安全问题后,实施人可提供可检验的食物依据。为了让孩子们吃的即营养还可口,学校严把进货渠道并有着完备的相关制度和程序,且经常地变换奶和糕点的品种,但时间一长,也出现过孩子有丢弃食物的现象,因此学校在加大了思想教育的同时也结合实际,规定如果不喝奶的学生,可以将奶带回家,但决不允许丢弃。所以,我听了后也在想: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现象,应该引起相关的重视,但只要积极引导,做好完善与管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与教训,相信这项伟大的惠民爱民工程,是可以真正达到预期目的的。
我们下了楼又来到操场,那时正是学生们下课的时间,当看见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那样的操场上玩耍时,我伫立良久,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四十多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
  1968年秋,我进入凤县中学读书,一年后,正值花季年华之际的我,一个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在“文革”中期,却不得已辍学随家在距双石铺镇十几里以外的十里店大队何家台小队下乡插队落户,当时队上没有学校(听说早年曾经办过几年),所以孩子们上学均要去大队部,但村庄离大队部也还有五、六里的山路,因此村里的孩子们,大的带着小的,一溜儿单人队形,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年年月月,月月天天,他们历经风雨、饱受寒暑,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山路特别泥泞;冬天下雪路更滑,孩子们不知摔了多少跤,他们就是这样艰难地走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六年后才能到县城去上初中,但截止我四年多后离开队上时,还没有一个孩子去县城读初中。
  一年多后,村上想办学以解决低年级孩子上学的难度,并推荐我来任教,因此,在1971年的春季,一至三年纪的小学校就在一间旧仓库(一明两暗的老房子)的中间房子临时开学了。那间旧仓库门前有个大核桃树,树就长在麦场边,那间房子后背墙上也没窗户,山区的春天乍暖还寒,晴天开着门还行,一但变天关上门,光线就特别的暗,没有任何照明的东西,村上临时找来几张旧桌子、板凳和一块小木板,我买来粉笔、蓝、红墨水、黑板擦、哨子各一,就这样一个村办小学校算是开张了。随后,村上请本村会木活的村民给做了六套课桌和一个带架子的大黑板,学校也从黑仓库里搬进了盖起几年的新仓库,那新仓库一隔为二,大约是四间房子的面积,一半做了仓库,一半住着一位男知青,学校就被安排在知青住的房子里,面积大约有十五、六个平方。与门平行的一面墙体,有个玻璃窗户,光线比较充足,那位知青便被挪到村口两间小居室居住,由此可见当时村上还是很重视教育的;麦场就是操场,院里还有两座牛圈,虽然气味不好闻,但环境倒还清静,对于我和孩子们来说,已经很满足、很满足了。
  村上办起了小学校,全村人都很高兴。刚满学龄阶段的孩子来报名了,已在大队上一、二年级的也返回本村继续上学,更为喜人的是,因家庭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几户村民的女孩子早已过了入学年龄却没能上学的孩子,也都走进了课堂。那时教学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模式”,共有12个孩子,分别是一至二年纪,多数孩子的家都在村庄里,只有两户村民孩子家分别住在离村子好几里山路的两个遥对山头上,用现在的义务教育规定来说,那时的辍学率为“零”了!开始不出工的村民有时走过教室时,常会在门前溜达、窥望,算是关心和“监督”吧!总之,在任教的那两年里,我没有辜负村上对我的期望,我努力学习、不断探索,认真负责,工作出色,村民们及主管学区的领导都非常的满意,甚至在一次全县进行的大检查中,我的工作还被县文教局领导在学区总结会上给予过表扬呢!这也算实现了我小时候在玩“过家家”时常模拟着当老师的愿望。几户超了年龄的女娃家长也说:“要不是咱村上有学校了,这女子就别想上学!”山顶上的两户村民也说:“如果不是村上办了学校,我这几个娃还不知要多跑多少路,受多少罪,说不定会失去上学机会的。”那时尽管他们的娃比村里娃娃们要起早贪黑地来回跑四趟,但是还是很高兴和很满足。特别是一户住在通往汉中那条公路、快到“酒奠梁”一个大弯道的路基下,要来村里上学,走到沟底时必须要过一条小河沟,所以一但遇着小河涨水了,列石(在河中等距离摆放的踩脚石)淹没了,那就无法来上课了,但那几个孩子都很勤奋,从不耽误上课,因此我特许这两户的孩子们,早上可以不上早操,其实上操的时间他们早已行走在那弯弯的山路间。那时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由我一人带,除了语、数课程有教材外,副课均没有,全凭自己安排体、音、美的教学,实际上也只有利用这些副课,来调剂各个年级的课程,好腾出时间来为每个年纪上语、数课,一般在正规学校工作的老师们,是不能理解那样的教学模式的,但要知道,正是在那个年代,我国一大批民办教师在那艰苦的地方和乡村,为我们国家的农村教育贡献着美好的年华和毕生的精力!也就是从那时起,村子里的孩子们结束了三年级以下,要去大队部求学的艰难生涯!后来,在1973年秋天,我被村上推荐去凤翔师范学校学习,随后也就自然离开了村里。想着这些已经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目睹现在县上的教育,我深知大山里农村孩子们上学的艰辛,更知道学校的寄宿制对于农村的孩子们,在艰辛求学的路上意味着什么!也更深刻理解到这里面包含着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也蕴藏了多少代山里人的期盼!随着一声“嫂子,咱该回家了!”的叫声,我才从回忆中回过神,我由衷地感到故乡的变化真大,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大,今天的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是多么的幸福!
  凤县还是那个凤县,山梁还是那个山梁,嘉陵江依然缓缓流淌,但县城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县上几届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挖掘山区旅游资源,使以前的贫困县一举被打造为“水韵江南,七彩凤县”的全国最美小镇,喜迎八方来客,我作为故乡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在政府的关心和教育界的努力下,新一代孩子们茁壮成长,他们内心充满了阳光,我也从他们的笑脸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民心工程”带给山区人民的是真正的实惠,也是为凤县人民办了件多少代人都没有完成的大事、实事啊!
                    

上一篇:包粽子(宝鸡 张丛笑) [2013-07-08]

下一篇:散文诗:园丁赞歌(宝鸡 齐国华) [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