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望鲁台记(宝鸡 刘鉴)

编辑:王沣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千阳西关之高阜,有土台,高不过三丈,而万世景仰;虽风蚀雨淋,然千古不废。所以然者,因燕伋于此望鲁,开天下尊师重教之风。
   燕伋者,西秦渔阳燕家山人也,年二十有二,尊父命负笈千里,赴鲁拜孔子为师求学,足见其重教家风。时诸侯割据、关卡重重、你争我抢、战火频仍,加之沿途豺狼当道,强盗出没,然燕伋仅凭扁担一根,铁脚两只,欣然登途,可见其求学心诚。五年学成,燕伋回归故里,以耕读为生。临别,恩师于其扁担上亲题“铁扁担”三字,以嘉其诚。耕读五年,深感其学而不精,加之思念恩师,再度赴鲁,随师游学列国。再学九年之后,燕伋返回渔阳,设坛授徒。足见其学而不仕,淡泊功名,一心只在效仿恩师,启智开蒙。
   嗟夫!余尝怨夫子何以西行不过秦。后于千阳得一民间传说云:燕伋二次还乡,曾邀夫子赴秦讲学。夫子途中发现一捆书简丢失,正遣子路去寻,却见燕伋已经找回。夫子对之赞赏。子路心妒,将银丢于路,旁书“天赐燕伋一锭银”, 意在设局以试燕伋之德。然燕伋看后于旁写上“横财不发有德之人”,扬长而去。夫子知之,对燕伋曰:“秦有汝足矣,无需老朽。”遂回车东向。得此故事,余心释然。
   还乡执教18载,燕伋不负夫子之托,培养学子数百,遍撒学种于今之陕甘宁青。然其日夜思念恩师,每日于学馆后之高阜跂而望鲁,回忆恩师谆谆教导之情。因嫌高阜尚不够高,每日用衣襟携土垫于脚下,日久竟成数丈高台。后人因名之望鲁台。
   十八载后,燕伋虽年近六旬,然闻知恩师之子孔鲤早逝,毅然赴鲁吊唁。为安慰恩师,燕伋陪伴其四年,直至恩师去世,又守孝三年,且与众师兄整理修订《论语》。故后人将其列入孔门七十二贤。
   呜呼!燕伋,尊师如汝者古今罕有!汝师生之情,水乳交融,情同父子,更比其浓!是以后人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教导更后之人,且将师生列入人伦之序。自汝至今,已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之风。后世以汝为“中华尊师第一人”,且累加追封。余以为无论如何褒奖,皆不为过。
   夫尊师者,实为尊重知识。无知无识,岂非行尸走肉?故传授知识,同于使其再生!燕伋虽无煌煌之言、惊世之功,然终其生以行使此理成具象,是故以布衣之身尊一人而得万世尊,师一人而万代师。
   动乱初定,师道尊严尚待恢复,余经千阳,初拜望鲁台,乃原上一土堆而已,荒草丛生,显见鼠洞,绕台沉思,悲在心中!然此台在余心中之高大,绝不亚于珠穆朗玛高峰!
   乙酉年春,余再赴千阳,县上已有望鲁台总体规划,且燕伋祠、塾坛、雕像已成。余建议每年教师节于此组织活动。且喜领导欣然采纳。是年教师节,县上于台前隆重组织活动,数百师生缅怀先贤,再倡尊师重教之风。余当即作文,经传媒遍晓天下。
   壬辰九月,余已退休多年,受市委老干科之邀,重访千阳,再拜望鲁台,面貌已焕然。台前广场,七十二贤之旗幡,分立两边;沿二百级台阶上望,燕伋祠大殿巍然,高台凌云,气势非凡。且连续七载,岁岁九月于此组织活动,盛世重教尊师,恢复优秀传统,令人欣喜不已,遂记之。
    刘鉴 记于壬辰九月

上一篇:石鼓阁记(宝鸡 刘鉴) [2012-11-30]

下一篇:雕像(宝鸡 毕林飞) [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