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杂文荟萃

文化不是业绩,吃米要知米价(作者: 焦元溥)

编辑:王沣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2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近十年来,无论是观光或文艺演出,中国都证明这里是世界不可或缺的重大市场。前者是国内向海内外招手,后者更是吸引国际团队与个人前往中国。柏林爱乐2013年年底又排了亚洲行程,更显见此一风潮热浪已经举世皆知。中国近来建设的新兴场馆也多有世界一流的硬设备,配上杰出演出可谓相得益彰。

  作为后进,固然可以省走许多冤枉路,但若掌握不好而误入歧途,失之毫厘也就差以千里。近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吴碧霞,就以数字证明中国的文艺演出票价堪称世界最贵:“我国演出票均价450元,高的是1200元,还有更高的。国家低收入人群的月收入是2000元左右。而俄罗斯低收入人群的月平均收入是15000卢布,普通演出票价100到150卢布。美国艺术演出的票价平均每张45美元,低收入人群月均收入3000美元左右。”的确,若是以世界音乐重镇伦敦或纽约的演出票价,对比这两城的人均收入,那么其文艺演出票价甚至可以“低廉”形容,中国票价反而显得高不可攀。

  当然若是国外名家名团演出,票价自然反映交通与住宿成本。然而除极少数例外,音乐家访中演出都结合亚洲行程,而非单独至中国一地。住宿费用由当地承办单位负责,机票却是巡回各站分摊。要说票价因此翻上两三倍,根本说不过去。说到底,高票价的根本因素,在于对演出者与国际市场无知。许多人只识数字不懂文艺,又不曾动手查询国外票价,到国外也不曾欣赏此类活动,最后就是无论什么演出,高价哄抬反而就有市场。错误印象既成,导致赞助商被敲竹杠还乐在其中,甚至认为文艺演出就该“贵不可攀”,逼得许多诚实经纪公司也得调高票价,否则让人觉得演出水平必然不高。如此恶性循环,只是让艺文活动成为富商巨贾附庸风雅的游戏,连带让文艺演出为之蒙尘。

  没有人希望艺术家饿死,但票价仍须合理,赞助者无论是私人或公家单位,吃米也得知道米价。否则赞助越多,表演艺术生态越坏,所失远胜所得。

  除了“吃米不知米价”,另一文艺活动的大敌,就是以“业绩”衡量活动成功与否。越是积极,越是坏事。

  这世界上很多事物可以量化,可以用数字衡量:一亩田产量提高,多产了几斤大米;一辆车省能节电,一公里少费了些许油。即使很多事物并不完全能以数字衡量,比方说学习是否进步,政治是否清廉,我们也常常习惯于接受量化指针,把分数多少和弊案若干当成评量标准。

  但艺术全然不是如此。推广艺术,只能重质而不能重量。虽然人的智力心性各有不同,但在最顶尖的艺术面前,绝大多数仍会为之感动——前提是,你得给他最顶尖的艺术。比方说若要在欧美介绍中华美食,就该拿出最顶尖的烹调手艺,而不是做成泡面——就算人手一碗,承办人业绩好看,销售数字长红,这和认识了解中华美食仍然并无深刻关系。中国泡面再好吃,外人也不会因此格外尊重中华美食。一场千锤百炼、锱铢必较的音乐会,在音乐厅大概最多只能两千多人欣赏。若是要求“业绩”,拼数字,就拿到户外扩音转播,给十万人听。活动办得热热闹闹,人潮汹涌络绎不绝,照片拍起来壮观好看,大家都开心。可是一旦把演出的水平降低(至少是声音质感的水平降低),所给的艺术不再顶尖,那么真正的效果也就极其有限。如此活动不是不能办,但若只着眼于参与人数,那实是本末倒置。

  若是此理不明,那么进一步的恶化发展,就是文化只求产业化,历史文物变成涂妆抹粉的洋娃娃,贩卖古意而非着眼保护遗产。长久于此,又怎能真有文化可言?

  “可是如果不求业绩,主其事者又该如何衡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正关于文化修养与识见。艺术推广本来就非一蹴可就,播种耕耘必须以十年为单位观察。虔诚笃实,心存敬谨,才是提升文艺水平的不二法门。

  (作者为音乐学博士)

上一篇:【2012上课记】贫寒的影响(作者: 王小… [2013-03-22]

下一篇:传统女人的......(宝鸡:崔妍) [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