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中秋月饼慰乡愁

编辑:张艺龄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几场连绵的秋雨,终于打发走了酷热的夏天;丹桂飘香中,迎来了凉爽的秋天。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赏月团聚的习俗。《礼记》中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即在中秋节这天要祭拜月神,可见人们对于中秋的重视。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空中一轮明晃晃的圆月,吃着月饼,心中顿生无限遐想。
 
  记得小时候 ,生活并不宽裕,渭北乡下一带过中秋节就没见过月饼。在大队供销社的柜台里,我只见过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点心。每逢中秋节来临,大人为了哄自家孩子,就用玉米面掺加一点麦面,烙几个饦饦馍,两边撒上几颗芝麻粒粒就算完事,顶多给馍里面垫上一点黑糖。但那也是很奢侈的事。
 
  有一年,中秋节和国庆节碰到了一起,举国同庆;母亲打算在家里为我们做一回月饼,因为是第一次,觉得很新鲜,我们兄弟几个都很兴奋。那天,母亲先把核桃仁儿、花生仁儿用刀切碎,跟砂糖、炒面等搅拌成馅儿,再用酵母、鸡蛋、豆油和面,在案板上揉得油光油光。接着,揪成面团塞进月饼模子圆凹里,用木棒向里使劲儿一压,面就被挤贴在凹壁,再用馅料填满,盖上面片,翻过模子在案板上磨几圈,抬起轻轻一磕,一块白白胖胖的月饼就落在了案板上。母亲把这叫作“打”月饼,总共“打”了四十来块。然后,一个一个放进已经烧热的铁鏊子里,在灶火上烤至褐黄。月饼模子是从同村张婶家里借来的,她男人是木匠,心灵手巧;有一年在原畔上挖了一棵很粗的酸枣树,用酸枣木雕刻了这副月饼模子。月饼模子做得很精致,阴面还刻了“花好月圆”四个字呢。只要馅料备齐、比例配好,打出来的月饼跟市场上卖的几乎没有差别。
 
  父亲也是个细心人,用麦秸烧火,随着风箱“噗嗒噗嗒”有节奏的拉动,灶膛里的火苗不停地跳动,舔食着乌黑的鏊子底部。温度慢慢升高,母亲偶尔用手感知一下。月饼整齐地摆在鏊子里,活像一枚枚象棋子。随着温度渐渐提升,母亲右手拿起锅铲,左手扶住月饼,一个个轻轻挪动。眼看着月饼皮从白变黄,我们的心也渐渐焦急起来,都想一尝为快。烙了不到三十分钟,第一锅褐黄香酥的月饼就算好了。母亲用碟子盛出来放在案板上,让我们几个尝个鲜。平生第一次面对着月饼,我心里就像在准备一场隆重的仪式。先是用手摸一下,有点发烫,接着用嘴吹一吹,再轻轻从边上咬一小口。吃到嘴里,皮酥酥的,热乎乎,绵甜绵甜的,有着不同于点心的口感。点心的馅儿咬一口是散开的,月饼的馅儿是粘在一块儿的,我慢慢细品着。心想:“这就是曾经梦寐以求的月饼,流传了一千多年,今天总算吃到了嘴里。”母亲忙完后,把打好的月饼晾凉,父亲用备好的麻纸,八个一份包起来,再用细纸绳扎好。留够出门走亲戚用的,其他都留给我们中秋节晚上吃。我觉得,这是我过得最幸福、最开心的中秋节,就这样永远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 。
 
  两年后,我到县城去上高中。开学刚一个多月,就迎来了中秋节。那年秋季,连绵的秋雨下了近一个月,渭河暴涨,临潼段又没有大桥,来回只能绕到高陵耿镇过河。中秋节那天晚上,天终于放晴了;刚一擦黑,一轮明月便悄悄升上了天空,照得大地上亮堂堂的。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陆续回到宿舍,我一个人来到操场,仰望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泄在眼前的树梢上和花坛里,时而可听见蛐蛐的叫声,远处黛青色的骊山如一匹骏马,清晰可见。空气凉飕飕的,甚至让人感觉到有点冷。我想象着一家人此刻正围坐在一起聊天时其乐融融的场面,再想起母亲打月饼时幸福的神情,眼泪一股脑儿流了出来。此刻,我多想跟他们待在一起!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父亲骑着自行车到学校给我送东西来了,还特意带来了五块母亲中秋节打的五仁月饼。看着月饼,我深知这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也凝聚着我们彼此的思念。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每年中秋节单位给职工都发月饼。岁月如流,时节不居,几十年一晃而过。从儿时不知道月饼为何物,到现在每逢中秋节便有吃不完的各式月饼,让人看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城乡差别缩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社会在变,岁月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如丝如缕的浓浓乡愁。

上一篇:远方不远 [2022-09-06]

下一篇:香樟高下与云齐 [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