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锅盔像锅盖 (作者 崔彦)

编辑:金梅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30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锅盔,是陕西人经常食用的一种馍类食品,比馒头稍硬,因此耐饥一些、顶饱一些,干力气活的庄稼汉最喜欢吃它。由于锅盔硬度大、水分少,适合较长时间存放和携带,因此在过去它还是一种干粮,学子会背上几个锅盔去赶考,打工族也会背着它走四方、闯世界。

        由于锅是圆的,因此锅盔也是圆形。锅盔的大小取决于锅的大小,过去农家人口多,锅很大,因此烙出的锅盔也大得出奇。我见过最大的锅盔直径近一米,有 50斤重呢。这么大的锅盔只有在陕西关中地区才能见到,因此被称作关中一大怪:“锅盔大得像锅盖。”

        每种民俗文化都有其历史渊源和人文精神。至于为什么要把锅盔做这么大,有说源自战国至秦,有说源自唐朝。

        战国末期,秦军是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部队,在当时无坚不摧,横扫六合,所向披靡。秦军之所以威震天下,勇猛无敌,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军纪严明,二是冲锋陷阵的大无畏精神,三是军人体质健硕,四是优质的食物供给保障了士兵充沛的体力。锅盔就是一种制作方便、便于携带的最好军粮。历史专家王保国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称为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给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直径大约五六十厘米,厚度也都在 15厘米左右。”一个锅盔最少能保证两天的食物供给。这种较厚的锅盔多用麦草做燃料慢慢烤成,既保证熟透而又不焦不黑,既有嚼头又顶饱,味道酥、脆、香、甜,可以不就菜吃。如果再稍加些盐和其他作料就更好吃了,因此锅盔也是士兵们比较喜欢的美食之一。

        秦军打仗时,锅盔不但是最主要的食物,还有御敌和防身作用。传说当时给每个士兵每次发两个锅盔。秦军的“一统”或“统一精神”不但体现在军国大事上,也体现在细枝末节上——墩饼的携带方式也是固定和统一的:“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背各搭一个,犹如盔甲和盾牌一般。”打仗时正好护着前胸和后背,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一说认为,锅盔的产生与唐代修建乾陵有关。据说当时为修乾陵,征集了大量劳工和工匠,由于工程浩大、人员众多,加之工期短、时间紧,大量劳工整日忙碌,出力流汗,却常常食不果腹,苦恼不堪,常因吃饭问题耽误了施工进度而受到惩罚。当时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情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再把头盔放到火上烤,烙成了干饼,可以随身携带,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由于头盔太小,烙出的干饼只够他一个人吃,当时的监管人员就让他在工地上的大锅中烙饼,那口锅很大,因此烙成了硕大的干饼,能够满足很多工匠食用,于是这种干饼便在修陵队伍中推广开来。由于最初是在头盔和大锅中烙制出来的,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干饼叫锅盔。

        还有更早的传说,认为锅盔产生于商周,周文王时期锅盔就被用作士兵的军粮,在西府至今还有一种锅盔叫“文王锅盔”。锅盔是陕西人普遍食用的一种面食,关于它的传说也不断演绎发展,因此其起源便有多种多样的说法。

        锅盔有多种样式,大的、小的、薄的、厚的以及千层饼等等;有多种口味,甜的、咸的、五香的、油酥的,不一而足。陕西几乎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锅盔,细数起来,多达几十种。由于锅盔过厚,吃锅盔时要张大嘴巴、瞪大眼睛,所以这种大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大如锅盖的锅盔如今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食也做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秀气了。但这种厚重硕大的锅盔并没有绝迹,在城市喧闹繁华的街道上偶尔还会看到骑着自行车、驮着箩筐、沿街叫卖大锅盔的人,那悠长的叫卖声,唤回了乡土的气息,叫醒了童年的往事;在农村的红白喜事或农贸市场上仍可以看到买到大如锅盖、大如车轮的锅盔。“锅盔大得像锅盖”大约也是黄土地上关中人性格豪迈、民风淳厚的一种体现吧。

上一篇:雅俗共赏西府海棠 (作者 王怀宇) [2014-09-30]

下一篇:娃娃过岁送兽鞋 (作者 郑宗林) [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