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麟游县民俗风情:麟游岁时节令

编辑:于明 来源:西部之声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一 春节(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叫过年,是传统首节,普天同庆。从腊月23日—25日以3天时间进行全面的大扫除,叫“扫舍”,干干净净迎新年。23日以后,人们一直为过好年奔忙,做豆腐,磨麦面,买东西,一直忙到除夕之夜。年轻妇女更要为自己做一两件新衣服。为小孩做新衣鞋新帽。即使穷寒人家也为准备年事而东奔西忙,为的是“能穷一年,不穷一天”。虽债台高筑也在所不惜,所以说“财东过年,穷汉过难”。
    腊月三十日下午贴神,把事先买好的纸神像贴在一定的地方,供奉起来。计有灶神、土神、天爷、仓神、槽神、门神等。穷人因嫌财神“嫌穷爱富”,不大爱请。各种纸神两侧都要写上与神职符合的对联,以示吉祥,祈富。土神写“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灶神写“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财神写:“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槽神写:“槽头兴旺;六畜平安”等等。神贴好后,点香烧纸,磕头礼拜。
    除夕之夜,悬挂祖先影案,封牌位,摆供桌,家长给全家人散钱。妇女擀初一早上吃的面条。家家院内放火,以火旺持续时间长为好,麟游柴广,竟有大火通宵者。采柏枝柏叶放火中,取其烟有香味,以驱邪魔。更要备办酒席,邀请同族、邻里饮酒,或提酒端肉,互相登门,席间谈笑风生,觥筹交错,往往闹到深夜,或直到拂晓,叫“坐夜”。
    正月初一,鸡叫时即起床鸣炮迎神,而且同村互相竞胜,看谁放鞭炮早就迎上了喜神,一年吉利,天甫亮就给祖先影案摆好供物,磕头礼拜。后即上凉肉盘子喝酒,吃臊子面,饭前晚辈向长辈逐一磕头拜年,同时互相登门给同族长辈磕头和祭祖先神主。初二、初三外甥女婿都要给舅父、岳父拜年,其他亲友互相祝贺,一直延续到十五日以前。
    正月初五叫破五,早饭须吃搅团,要在门上、树上、碾、磨上糊搅团,叫“别五穷”,并在屋内放纸炮打“五穷”,盼一年有吃有穿不受穷。初七叫“人七日”,争取全家团圆,早饭吃臊子面叫“拉魂面”。
    二 元宵节
    人们庆贺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隆重,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
    从正月初七、八起就荡秋千,妇女小孩最喜玩。这几日人人争相竞技。荡得越高越好,飘逸凌空,千姿百态。正月十三、四晚开始,要给祖先坟上挂灯笼。十四至十六夜,小孩成群结队挑着灯笼在全村游玩,追逐欢戏,欢快异常,燃放焰火。女人穿新衣,饰仪客,串邻家,互话短长。节前还要给外甥、干儿子和新订的媳妇送灯笼。正月十五这天不吃实心馍,家家蒸包子,包饺子,欢度佳节。
    元宵节的文娱活动项目繁多。有马社火,柳木腿,床社火,地台,高芯子等,西乡还有唱曲子的社火。以高芯最为奇特,一个特制的铁木架子,高二至三丈,分层设站人之处,多可三层,能站人至十个。每层可妆一个历史故事。如“三战吕布”、“二度梅”、“梁红玉击鼓助战”等。由几十个人组成的乐队作前导,流动演出。唱曲子的社火,节目颇多,如“张连卖布”、“绣荷包”、“大姐娃害病”,也妆扮一些戏剧节目。表演者边舞边唱,伴以三弦、二胡、钹子,曲调抑扬动听。各村还互相竞胜,从故事选扮、妆饰、乐队阵容、表演技巧等都要谨慎从事,以取悦群众。在演出过程中,妆扮的故事还要能变换;即再不增加角色,只略改装一下,就可变成另一个故事。如“曹夫走雪”,男女角色各一,红颜白发,可变为“周文送女”,增加一个小生,又可变为“三回头”。也有以扮演故事讥讽对方的,东村胜了,北村第二天就演“薛仁贵征东”,东村又演“罗通扫北”。这家演“筑台拜牾”,那家就演“未央宫”。你是“取西川”,我妆“邓艾下成都”。竟有因互相竞胜而反目成仇的。
    夜间还要耍狮子、舞灯笼、跑旱船。骑竹马等活动,张灯结彩,锣鼓声声,笑语喧天,欢乐非常。
    麟游山城,正月十五有迎火星神的旧俗,十三、四日从东门外火星庙,把火星神像抬入城内城隍庙中奉祀。元宵节一过,又送入原庙,迎送仪式非常隆重,要几转马社火随从,乐队阵容宏大。传说火星神性情暴躁,稍不如意,就要放火。所以就用几个特制的铁罐,装入硫黄、火硝等物,砸实留孔,燃着后大冒黄烟,以罩住火星神的眼睛,连放几个烟罐后,黄烟笼罩整个县城,一切都看不见,只闻锣鼓声喧,使人如置身烟雾之中,有飘然欲仙之感。
    三 二月二龙抬头
    人们要敬神烧香,参拜龙王,祈求一年雨水合道,庄稼丰收。清早炒吃各种豆子,吃油搅团,做荞面煎饼,用荞面浆糊到处抹糊,说是帮助女娲氏炼石补天,作粘石缝之用,过了二月二,文娱活动停止,准备春耕。
    四 三月清明节
    家家上坟祭祖,给坟头挂纸钱。新嫁之女要给死亡的父母拜坟烧纸,是以清明节女多归宁。望族之姓,有“清明会”的组织,也叫“坟头会”,即该宗族置有公共固定田产,选族中有声望的人经营管理,作为涛明时杀猪祭祖的开支,上坟一毕,按人分给肉食糕点等,但媳妇老婆没份,意谓不分给外姓人,女孩比男孩少一半,一出嫁就没份。
    五 端阳节
    五月端阳节吃粽子、油糕,小孩穿绣花裹肚,也给外甥和未婚媳妇送花裹肚,戴装有雄黄、香草的花荷包,巧手媳妇,竟炫绣技。故有“正月十五耍面哩,五月端午耍线哩”的说法。小孩在脚腕手腕上戴五色钱合的花花绳。喝雄黄酒,以预防蛇咬虫叮,家家在门上插蒲柳枝、艾叶,以驱蚊虫。
    六 七月七日乞巧节
    乞巧节前,妇女姑娘们在盆罐内用扁豆泡植巧芽芽。看谁的巧芽长得好,至七夕一般长至尺许,鲜嫩欲折,用三道红纸条束腰,是夜各带“巧芽芽”相约聚会一处,磨碗悉悉作声,举首观明月,遥望银河,叫牛郎织女下凡,口念词曰:“七姐,七姐,咳!咳!梧桐树上花儿开,花又开来树又摆,把我七姐摆下来,牛郎哥哥紧相随,欢乐亲爱大家悦……”。传说牛郎织女今夜渡鹊桥相会,故向他们乞巧问事。凡参加此项活动的人,可望心灵手巧,婚姻如意。
    七 八月十五中秋节
    此时核桃成熟,各家包核桃饺子(俗称煮角),蒸核桃包子。亲友互送月饼,夜间以鲜果,梨、枣、月饼献月亮,合家团聚月下,话丰收,庆团圆,吃献果,赏月亮,意在“月圆人亦圆”。
    八 九月九重阳节
    重阳节农民不登高,只在中午吃一顿长面或荞面餄饹。十月一日给亡故的人烧化纸钱,女儿给亡故的父母坟头烧纸钱,名曰“送寒衣”。
    九 腊月初八腊八节
    早饭天亮就餐,以小米或玉米珍子为主,并加些豆子,做成豆豆粥,叫“腊八粥”。吃毕要有剩余,取“吉庆有余”之意。
    十 送灶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黄昏时烙好灶干粮,备好灶糖,给灶神饯行。人睡静时,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在十分虔诚肃穆的气氛中,长辈中的老年妇女,领主事媳妇,在灶神前跪地磕头,奉献灶干粮十二个,取“每月一个”之意,献灶糖几块,这种糖是特制的,特别甜,形状似猪头、羊、鸡、意为甜糊灶神的嘴,让其上天多说好话,另备秋杂粮一包,给灶神坐骑途中干料之用。老婆口中念念有词,恳祈上天多说好话,回来时多带吉祥,保佑来年庄稼丰收。
    所有这些习俗中的陈规陋习,解放后大多被革除了。

 

上一篇:凤翔木版年画 [2011-04-26]

下一篇:凤县民俗风情:凤县衣着习俗 [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