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探秘女登会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女登会又名排灯会,在凤翔县槐原村流传上千年了,每年正月举办一次。观看女登盛会的念头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却总难以成行。今年女登会,活动主办方——全省首个由农民发起组织的民间学术团体女登文化研究会,准备在会期举办一次女登文化研讨会,邀请宝鸡市的学者参加。受邀参会,我不禁心头一热。

  槐原属凤翔县陈村镇管辖,过去称槐原里,后变更为槐原村,如今槐原包括四个行政村,人口近万。槐原有一座女登祠,名为九天圣母庙。据碑文记载,唐宋以来这里就一直香火不断。

  据史料记载,女登是有蟜氏之女,为炎帝之母。在西府,关于女登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女登是渭河南岸一位蜂农,儿子炎帝以焚山打猎为生,山林的大火对养蜂很不利。有一天,女登率部跨过渭河,来到槐原,发现这里水草丰美,槐树遍野,非常适合养蜂采蜜,就定居下来。炎帝得知是由于自己焚山引起的大火逼走母亲后,非常难过,便派人四处寻找。当打听到母亲下落后,在正月二十五这天,炎帝率部渡过渭河,夜幕降临后他们点起火把,队伍在黑夜中就像一条火龙,浩浩荡荡,直到深夜炎帝才赶到槐原。母子相见,抱头痛哭。次日正逢母亲女登生日,炎帝就用树枝搭建成一个山的样子,让母亲坐在上面,要抬母亲回家。可女登坚持要留在槐原,炎帝就抬着母亲在村子周围转了一圈,又回渭河南岸了。于是,每年正月二十五,炎帝就挑着火把来给母亲祝寿,次日又把母亲抬着转几圈后回去。后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只不过挑火把变成了挑排灯,抬母亲变成了抬山社火。每年正月二十五晚上,槐原四个村家家户户挑着像火把似的排灯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奔向女登祠。

  从市区出发约半小时后,车子便进入槐原第一个行政村槐岭,但见马路边摆满了各种小摊,有卖蔬菜的、卖小吃的,还有各种小百货,俨然一个农贸市场。司机小李介绍,今年没有邀请剧团

  演出助兴,往年只要一唱戏,小车来这里根本过不去。为观看晚上的灯会,许多外地朋友开着小车上午就赶过来了,他们早早占据了有利位置,还有许多户外爱好者骑着摩托车组团观看。女登会由四个村子轮流办,今年由槐中村主办。车子进入槐中村村委会大院,欢庆的锣鼓声和礼炮声经久不息。稍作休息,研讨会就开始了。不大的村会议室被挤得满满的,学者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最终达成共识:槐原女登会已成为关中西部一张文化名片,如何传承和开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会上形成的观点和建议冠之以《槐原宣言》,将呈送给有关部门。

  晚上七点多,天色已黑,村民们不约而同走出家门,举着红彤彤的排灯去寻找各自的组织。游演队伍出动了,每个村都按照宗族组成小分队,在村子中央集合后便会合成长龙似的大队伍。走在最前面的举着本村的标识,几位老者虔诚地端

  着祭品,紧跟的是一群汉子敲着锣鼓。队伍缓缓向女登祠聚拢,每到一个路口他们还要燃放礼花。站在高处往下看,一支支队伍在夜幕映衬下活像一条条火龙。到了女登祠,主祭人进庙叩拜女登塑像,祈祷社会

  和谐,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同时教育子女不忘孝道。祭祀完毕,外边燃放鞭炮,锣鼓喧天,整个队伍在庙门外转一圈,这个村祭祀仪式就结束了,下一个村子依次进行。

  返回市区的路上,我浮想联翩。槐原,顾名思义,这里曾是槐树的世界,可我们来到这里却发现槐树非常稀少。据了解,老槐树都被收购了,就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进了城市。老槐应该被看作槐原的一个文化符号,试想,没有槐树的槐原还是槐原吗?如今,村里制作排灯的手艺人都逐渐进城落户,排灯制作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试想,没有了这些制作精美、流光溢彩的排灯,还能打响排灯会这个文化品牌吗?尽管在由槐原几位乡贤支撑起的女登研究会努力下,槐原女登会已获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可他们都是一些老人。试想,再过若干年,当这些老人谢世后,谁来传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

上一篇:西府农村门匾赏析 [2015-11-03]

下一篇:麟游山里的女医传奇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