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青铜器是怎样炼成的?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去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人,一定会对那些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器制造技术日趋成熟。欣赏过这些器物之后,一些疑问不免浮现在脑海:当时没有今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些宝贝究竟是咋生产出来的?为啥要生产这些青铜器?让这些青铜器增色不少的纹饰,究竟有多少种类?

  先民们的化学知识对于不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夏、商、周三朝存在的时间,当时的政治制度等或许只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而夏朝之前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除了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结束了禅让制,夏桀残暴被商汤打败,只知在酒池肉林享乐的商纣王被聪明睿智的周武王打败,还有不得不提的美女苏妲己之外,其他的事情并不清楚。

  其实,历史上的商纣王也是个聪明机智、膂力过人、心怀抱负的人。

  其实,那时候的生活,早已经和不少人印象中茹毛饮血、用石头砍树的时代相隔甚远。

  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农业。为了取水和盛放食物,制陶业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罐、陶鼎等陶器的出现,可以看成是铜器的最初阶段。据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授何志虎介绍,烧制陶器需要修筑陶窑、制模,并在 950℃—1050℃的高温中烧制,这是铜器制造技术的基础。

  接下来的故事,和火药的出现一样,充满了偶然。

  先民们先是发现了天然红铜,然后按照制作石器的方法锻造出红铜器,后来有很多次意外地将自然界中存在的颜色艳丽的孔雀石(碳酸铜)掉在火里面。先民发现,在有木炭等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温度达到 1083℃的时候,孔雀石还原成了红铜。再后来,又是很偶然的机会,锡石不知道怎么和孔雀石一起掉进了火里,这一掉不要紧,青铜出世了。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铜、锡炼青铜的办法。

  何志虎介绍,从考古发掘来看,夏朝已经出现了青铜器铸造技术,而商的青铜器则呈现出制作规模大、种类多、水平高、美观化的特点。待到西周时期,青铜器有了新的特点:礼器与宗法制度相适应,器主与身份一致,酒器变少,礼器的制造开始规范化、统一化。而到了西周中晚期,纹饰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这是制造美丽的过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对青铜器研究几近痴迷,他曾多次来到宝鸡,参加了很多青铜器发掘工作。在对比过商周青铜器之后,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商周青铜器是有交集的,这个交集出现在西周慢慢强大的时候,在西周灭商之前和灭商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西周青铜器都有商器的影子。但是,西周青铜器和商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其在纹饰的变化上。商器的纹饰大都以猛兽为主,造型丰富而作风繁缛、表情夸张,西周的青铜器则显得更加温婉、柔和。

  如此可见,西周的先民们,审美已经从商的繁复之美向简朴之美转变。

  何志虎也认同徐天进的观点。他在《西周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写道,到了西周中晚期,青铜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从形制上看,鼎多为敛口,深腹,蹄足,簋多为敛口,双附耳,圈足下加三足,造型朴实稳定。从纹饰上来看,主纹多为宽粗带式,多不饰底纹,一改商代晚期神秘繁缛的作风。

  虽然作风简朴了,但冶炼水平却在不断提高,所以西周青铜器的纹饰更多一些。

  青铜器中的礼乐器,外部铸有纹饰,不仅体现出追求艺术的取向,也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的研究和鉴定。他认为,我国青铜器上的纹饰主要为兽面纹、龙纹、凤鸟纹、动物纹、火纹、目纹、兽体变形纹、几何变形纹这八种。

  兽面纹是动物头部的正视图案,也是动物纹构图中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在商器纹饰中,所占比重最大。直到宋代之后,这种纹饰被称为饕餮纹。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古代,这些高鼻梁、大咧口、獠牙的野兽造型,主要象征王权的至高无上。

  龙纹则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和交龙纹。龙作为装饰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认为龙是水神,可以用水、治水。二是认为龙是天象的象征,可以自由飞翔。可以入水也可以飞翔,代表了先民们希望风调雨顺的美好诉求。

  其余的如凤鸟纹,是将传说中的吉祥鸟铸于青铜器之上,是辟不祥的意思,也有宣传“得天命”的意义。而以实有而非想象的动物为纹饰,就是动物纹。与动物纹相对的是,没有动物形实体附着的独眼图案被称为目纹。而手法不是完全写实,以有规律的图案表示动物形象,就是所谓的兽体变形纹了。“从这些纹饰可以看出,古代的贵族在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追求艺术的完美。”何志虎说道。

上一篇:文化宝鸡:西周人怎样做青铜器? [2013-11-18]

下一篇:宽待麦客,富磊麦草 [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