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敬语与禁语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在世界各种语言中,许多语言都有敬语和忌语。敬语和忌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日语是很讲究敬语的。在日语中,敬语分为敬称和谦称两种。一般晚辈对尊长讲话或就他人、他事说话,用敬语。如提到对方的姓名、年龄甚至对方的脸等都用敬语。但假如对方脸上长了粉刺,这粉刺当然也是属于对方的,当提到这粉刺时,是否也要用敬语呢?如果采用敬语,反而会使对方觉得你是在嘲弄挖苦他。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而不谈,这时敬语就应转化为忌语了。因为谈论对方脸上的粉刺是失礼的,所以这不在“敬”之列,而在“忌”之列。又如,西方人不愿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收入等,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否用了“请”字发问,都是不得体的,因为这也是在“忌”之列的。有时“忌”的原因就在于“敬”,正是因为“敬”才避而不谈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种礼仪,也鲜明地表现在汉语的敬语习俗中。汉语的敬语习俗是源远流长的,而且是很有讲究的。我国古代,君臣之间、师生之间、同辈之间等的称呼,出于礼仪等方面的原因,有的要称名,有的要称字,讲究很多,不可错用。古人自称,除用吾、余、朕等外,还有许多谦称。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仆少负不羁之才。”“仆”乃第一人称的谦称。又如,“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太史公”是作者所任官职,“牛马走”则是自谦用语。此外,如“某”、“愚”(“愚见”、“愚意”)、“拙”(“拙作”、“拙目”)、“鄙”(“鄙人”、“鄙言”)等都是第一人称的谦称。

       古人第二人称的敬称,常见的有君、子、公、足下、左右、先生、执事等。对君主则敬称“圣上”、“陛下”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则分别尊称对方的父母儿女。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之名和长辈之名都不能直呼不讳。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过去人们除了名以外,还有字,避讳直呼其名,而是以字相称。

       除了名字之外,人的岁数、属相也有所避讳。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45、73、84、100岁等。此俗流行于中原一带,其他地区也习见,至今不衰。因属相可以标明一个人的年龄,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间有忌言属相的禁事。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恐因此而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对于那些虽忌讳但又无法回避的事物,则用委婉语称之。委婉语产生的基础就是禁忌。

        无论敬语还是忌语,其原则、精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尊重对方,说话要看对象,不能使对方感到不快或难堪。

上一篇:鲁商的历史渊源 [2011-05-06]

下一篇:中国的古典诗歌如何走向世界 [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