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秦巴年酒香(作者:陕西 李永明)

编辑:王亚恒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巍巍秦岭,悠悠巴山,簇拥着安康。清凌凌的汉江挽着任河、月河、恒河、旬河、岚河从安康流过,滋润出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的玉米、小麦、糯米、高粱是酿酒的好原料,丰收的拐枣、柿子、高粱、甘蔗,更能酿造出醇香的玉液。

每到年关,陕南一带最热闹的一件事情莫过于酿土酒了。从巍巍的秦岭到连绵的巴山,几乎家家户户都酿土酒。走进山坳子里的小村庄,便会看到院头的土灶上烟雾缭绕,空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十里八乡都能闻到土酒的味道。

太阳刚升上一竹竿高,酿酒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附近的乡亲们赶来打下手,在院头垒砌一个土灶,架起一口大锅,添满清水,烧起大火,粗木梢扣在锅中,等待水翻浪花。主人更是乐开了花,不停地给乡亲们上茶。狗子也撒欢了,围着乡亲们团团转。立在篱笆上的鸡,也纷纷跳下来,跟在狗子后头。等到大锅里的清水咕咚咕咚翻起浪花,主人就把发酵好的糟子端出来。这时候,乡亲们又围过来,捏一撮糟子,凑近鼻子嗅了嗅,然后丢进嘴里尝了尝,连声说:“好糟,好糟!定能酿出好酒来!”主人的脸上,便挂满笑容。

酿土酒是神圣的事。上酒糟子前,要在院头先上三炷香,感谢上天的恩赐,再叩三个头,感谢土地的厚爱,最后,点燃一挂爆竹,给山水捎个信,就开始上料了。

酿土酒是个细心的技术活,梢底要铺平,酒糟要铺松,漏斗的角度要好。待一切就绪,再扣上“天花锅”,给“天花锅”添满凉水,就等待出酒了。

灶洞里,柴哔哔啵啵地响,火苗扑哧扑哧地笑,水花哗哗啦啦地翻滚,大伙儿都围在灶膛边,脸被照得通红。最好看的还是姑娘,水灵灵的脸和雪白纱巾,一起在火苗前晃。

大伙儿都在焦急地等待美酒出斗,盯着漏斗和“天花锅”。漏斗吐着烟,不一会儿,一滴、两滴、三滴,主人和乡亲们同时发出的“嗨嗨”声,惊飞了院头核桃树上的花喜鹊。慢慢地,酒滴成线,由细线变成粗线,一股股醇香的美酒流出来,“头令酒”酿成了。主人拿起粗土碗接,接半碗酒,敬天敬地。泼出去的酒水,是一道亮光,闪过天空落地,浓浓的酒香溢出来了。敬完天地再敬灶,半碗酒水,倾给了灶洞,只听见“轰隆”一声,一团红火苗冲出了灶洞,添火人吓得一个趔趄,大伙儿笑开了。

主人再接一碗酒,让乡亲们品尝。酒碗传递间,每喝一口,人们就连声称赞:“好酒!好酒!”就连不胜酒力的人,也接过酒碗大喝一口,呛得眼泪直流。

在安康,土酒酿造已有几百年历史。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山峦叠翠,气候温和,一年光照时间长,有条件的农人都在房前屋后种植着甜秆。甜秆长得很茂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秋冬后,这些秆秆都有了甜味。农人将甜秆砍下拿回家晾晒,通过发酵等一系列酿造程序后,秆秆酒就做成了。每年第一甑秆秆酒出锅的日子,也是整个山村男人的节日。他们手里拿着粗碗或玻璃杯,接满刚出锅的热酒,痛快淋漓地喝着,干了,满上,再干了,再满上。

这里山林密集,山果丰盛。每到秋季,红红的柿子,黄亮的拐枣,粗壮的高粱甜秆,都是酿土酒的好料。柿子酒、拐枣酒很清亮,喝后不上头、不伤身,很受人们喜爱。每家每户都储存着几百斤土酒,干活劳累的时候、家有喜事的时候才能开怀畅饮。安康恒口、五里、大河、叶坪等地的人从小就喜欢喝土酒,每家每户的坛坛罐罐装满了醇香浓郁的黄酒、稠酒、秆秆酒、柿子酒等,来了客人,随时开封。女主人炒了一桌丰盛的佳肴,男主人说:“一个都不许跑,给个面子,不醉不归。”乡亲们围在一起,大片吃着腊肉,大碗喝着土酒,直喝得风里酒味浓、溪中水欢笑,直喝得夕阳赤了脸、月亮上山头,直喝得生活也有了酒的味道。

陕南人常说,陕南土酒绵长、强悍、纯粹。品酒是陕南人的一大享受,男人们要想真正懂得土酒深厚的内涵和魅力,就得到山村的火塘边与那些叔伯兄弟们狠狠地拼上一醉。只有被这沸腾土酒灌溉过喉咙的男人,才算真正的男人;只有被这放纵、敦实的土酒浸泡过生命,浸泡过爱情,淬过人生的汉子,才是真正的汉子。

陕南的土酒有一种血性,一种德行,一种气质。小小一口下去,看似弱小清淡,却犹如金刃般锐利,纵然是山一般刚烈的汉子,也会酥软成一摊烂泥。陕南的土酒坚毅、隐忍、张弛有度、从容不迫,是酒中的隐士、酒中的俊杰,大智若愚,纯粹率直。

从小被土酒煅烧过、锤打过,陕南人仗着一身的酒胆,凭一身的酒力,走南闯北,再高的山峰,再陡峭的人生,也不过是道一抬脚就迈过去的坎。


上一篇:雪舞陈仓(作者:宝鸡 刘东平) [2024-02-05]

下一篇:舌尖上的热辣滚烫(作者:陕西 蟠桃叔) [202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