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史话熊猫 (作者 白忠德)

编辑:金梅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大熊猫经历了悠久而坎坷的历史,被誉为“国宝”“活化石”。早在 800多万年前,它就生活在地球上,“始熊猫”是今天熊猫的祖先,体形只有现在熊猫的一半。然而,我们对熊猫的认识只有 145年。大熊猫的称谓曾经模糊而混乱:诸如貘、罴、貔貅、白熊、花熊、竹熊、大熊、银狗、峨曲、执夷、猛豹、虞花熊、大浣熊、杜洞尕(藏)、猛氏兽、食铁兽等等。古人竟然称之为“食铁兽”,可见它也曾凶猛刚烈,远非今天这么娇憨温顺。

        它曾是大熊猫——剑齿虎动物群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成员。 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气候剧变,这个动物群中包括剑齿虎、剑齿象、中国犀在内的上百种成员灭绝了,这些猛兽是怎么消失的,我们不知道,但熊猫知道,可它永远不会告诉我们。反正它们神奇地存活下来,成了自然界的劫后遗老,是以迄今保留着许多古动物的特征:脑容量小,消化器官简单,骨骼很笨重。

        所有生物种类都在优胜劣汰中进化,奔跑得更快,更加凶猛机智。熊猫拒绝改变,它仍是慢吞吞的,相信总有可口的美味在等它。然而,可供捕食的物种在一点点灭绝,有一天它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现实:它可以得到的食物太少了。按照生物进化法则,下一个绝迹的该是它了。哪知懒惰者自有懒惰者的福气,与那些“士可杀不可辱”的动物不同,熊猫背叛了祖辈的食肉准则,选择了吃竹子,成为肉食类动物中唯一吃素的“和尚”。

        大熊猫曾经非常兴盛,从北京周口店,往南向西,一直到缅甸和越南北部都有分布。气候的剧变和人类活动的扩大,让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削减日益破碎,它们无奈退缩至川、甘、陕的凉山、大相岭、小相岭、邛崃山、岷山、秦岭南坡被长江众多支流切割出的 30多个“孤岛”,过起孤独凄凉的隐士生活。“孤岛”上残存的 1596只大熊猫,也代表着全世界的野生活体数量。

        世界鸟兽志收入词条“大熊猫”,是 1869年之后的事。那年 5月 4日,法国神甫阿曼德·戴维把猎手在四川宝兴捕到的一只“竹熊”命名为“黑白熊”,将其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根据外形特点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大熊猫标本展览,由于排版和中文读法,参观者把标牌上的“猫熊”读成了“熊猫”,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诞生了。

        称谓确定了,一场争论却随之而来:熊猫种属到底归于熊科还是浣熊科?两派针尖对麦芒,各说各的理,唯有熊猫冷眼旁观。最终大家都累了,就让其自立门户——食肉目“大熊猫科”。“熊派”还是略占上风,因为“浣熊派”承认了熊猫与熊类关系更近的事实。

        在中国国门尚未打开的 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宣告成立,将大熊猫图案用于会旗和会徽。从此,有两面旗帜插遍全球:一面是管理人类社会事务的联合国的旗,一面是保护所有野生动植物的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熊猫之旗。

        人类视熊猫为吉祥、忠厚、和睦的象征,用众多美好辞藻来描绘它,令其登堂入室,将其尊为贵宾,甚至作为最珍贵的国礼相送。每只圈养熊猫都被登记入册,拥有自己的国际谱系编号,享受最好的待遇。作为动物界的大明星,熊猫的吃喝拉撒、发情婚配、生儿育女,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隐私  (包括性行为)  可以在所有媒体刊播,而明星隐私只能见诸小报刊。同样是隐私,却不可同日而语:披露熊猫的隐私是为了所谓科研,名正言顺;对明星隐私的报道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窥癖,上不了台面。

        大熊猫成为“世界公民”的历史,几乎与我国的对外交往同步。汉唐时,中央政府为了边疆稳定,采取和亲政策,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大熊猫也充当起类似角色,公元 685年,唐朝皇帝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这是熊猫首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以熊猫作为国礼相送。《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周恩来通过可爱的大熊猫,一下子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

        中国政府每隔 10年左右对熊猫野生种群生存状况、数量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一位动物专家感叹道,世界上没有其他物种享受此种“举国体制”。

        人有容貌美和心灵美,后者最重要,也最持久。熊猫亦然。憨态可掬是形容其可爱的最高频词语,大智若愚则是描述其内在个性的最精确词语。

        熊猫体形肥硕似熊,脸长得像猫,胖嘟嘟的身子,大大的头,皮毛纯净,白处胜雪,黑处似墨,一对黑眼圈像戴着副墨镜,脸上似乎总挂着微笑,和蔼可亲,善良厚道;它举止斯文,像绅士一样踱步,拖着肥胖的身体,大摇大摆地走;它行动缓慢,关节却很灵活,高兴时蜷成一团,随地打滚、翻筋斗……这副超萌样,哪能不讨得全世界各色人种、男女老幼的喜欢?

        熊猫的肠子没有随之进化,依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长度,比食草动物短,也没有食草动物既可贮藏又能反刍的胃。竹子本身营养成分少,在体内存留时间短,来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体外。熊猫只好狠着劲多吃快拉,吃饱就睡,醒来便吃,以维持庞大身躯的能量需求。熊猫专家雍严格说,成年熊猫每天花 12-14个小时进食,能吃 43公斤去壳的竹笋,人工喂养的日进食量可达 76公斤,每 10-15分钟排一次粪便。

        它们也不是真正的“和尚”,并不遵守吃斋不吃荤的清规戒律。为满足口腹之欲,也为强筋壮骨,它们有时也吃点肉,合理搭配膳食营养。最大的倒霉蛋是“竹溜”,这家伙与熊猫争食,又绝对处于劣势。熊猫撞见竹溜,非但不友善,反而会吃掉它。熊猫有时还吃木炭,舐咬铁器或粘有油腻盐渍的器皿,有的地方志便称之为“食铁兽”。

        熊猫为了生存,还选择与身边自然环境相似的颜色。其“衣着”清淡素雅,黑白相间,夏天林深竹密,易于掩护;冬天与雪地岩石混为一体,天敌难以发现。熊猫毛粗,里面充满髓质,毛层厚实,毛面含油脂,保温性好,水汽不易透入。这身厚实的“皮袄”,帮它抵抗寒冷,不染风湿不冬眠。这种庄严的体色,一身好力气和一口锋利牙齿,对天敌也是一种威慑。

        素食主义的熊猫,却不过食草动物的群居生活,像虎、豹一样独来独往,淡泊寡欲,孤芳自赏,若不到发情期,不与同类为伍。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副笨拙的模样,真正跑起来快得很,还善于爬树。它温文尔雅,与世无争,柔得像只猫咪,野外见人不跑,肚子饿了来农家吃喝,生病了向村民求医问药。若遇天敌侵犯或为领地、爱情相争也能放手一搏,勇敢起来,那也是不要命的角色——动物园熊猫咬伤游人、扑杀孔雀,野生熊猫闯入峨边县咬死家羊,残留在其身上的嗜杀本能让人惊惧;可胆小起来,也有些好笑——秦岭三官庙农户家黄狗巧遇路上溜达的熊猫,“汪汪”几声,就把它吓得躲起来。

        原本是食肉动物的熊猫,不得已改变了食性,却逃脱了灭绝的命运。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着明哲保身、大智若愚的处世真谛,亦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不能光想着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这一点,我们要向熊猫好好学习。

上一篇:昆曲之美 (作者 王江华) [2014-10-08]

下一篇:寒 露 (作者 汉邦牛) [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