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印象洛阳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在这块中原腹地上诞生出的历史典故、文人佳话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今天的节目中,就让我们撷取这些洛阳历史上的典故传说,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洛阳。

  如果你面前有张洛阳地形图,你就会看到,从龙门口穿过的伊河,是从西南方向奔泻过来的,沿河上溯,东西两旁的熊耳山和外方山逶迤夹峙,到伊川县西南边界处,两座山渐渐靠近,分别突起两个山峰,它们隔河相视,就像一座天然的门阙。

  洛阳当地的人们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的。山的西南边,由于数山夹峙,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湖泊。伊水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大,侵食了沿岸的农田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

  后来,继承父亲遗志治理洪水的大禹来到了这里,他登上高高的山峰,仔细地观察地形。大禹发现,这龙门山就像屋脊一样横亘绵延,挡住了伊河的去路。于是,他决心开凿龙门,让滔滔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

  随着大禹一声令下,村民们一起动手,挥舞着石斧、骨铲、木耒,齐心协力,开山凿石。他们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容易挖了个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缺口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狠挖。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大禹只好暂时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况。

  一天,一个身穿黄布袍的老人来找大禹。老人神秘地往脚下一指,低声告诉大禹,“这座山乃龙门山也”。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河水的大山是一条巨龙。

  大禹马上召集村民,发动大家不分昼夜,不避风雨,连续不停地开凿,不让巨龙有一分一秒的喘息机会。大禹更是自己率先扛着大斧,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沟槽。就这样,人们齐心协力,巨龙终于被拦腰斩断了,滚滚洪水就像久困的猛兽一样,冲出石门,浩浩荡荡,汇入黄河,流向大海。洪水从此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和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老百姓从此也安居乐业。

  今天,如果人们来到龙门山,还能看见黄河古道两侧刀劈斧削般的石崖。人们传说这就是当年大禹带领人们凿开的龙门,为了纪念大禹凿龙门的功绩,人们也把它叫“禹门”。

  其实,洛阳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在它背后的是悠久深远的河洛文化。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由此可知,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河洛”既有地域上的意义,又有着人文上的内涵。地域概念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洛阳、嵩山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这片广袤的沃土是华夏民族的先民们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而在众多关于河洛文明的传说中,最有影响的当是“河图洛书”了,它不仅产生了蕴含着中国哲学最古老原创思想和东方人高度智慧的《周易》,也生发出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天文、历算以及兵、刑、道、法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在《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所说的河图、洛书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在河洛地处出现的两幅神秘图案,它们有着“宇宙魔方”之称,也被后世公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氏教导人们“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为当时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据说,当时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由黄河进入图河,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市孟津县境内。

  游弋于图河之中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人们称之为“龙马”。在“龙马”的背上,还有着一副由白圈和黑点组成的图案,这便是传说中的“河图”。

  在后来的《周易·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记载说的就是伏羲氏根据河图体会到大自然的深奥玄妙,他选取八种符号来象征天地万物,绘制出了八卦图。伏羲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这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认识的最基本的表达,也开创了中华文明。

  洛书,又称为龟书。关于洛书的出处,至今仍没有定论。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洛书与大禹治水有关的传说,也被广泛流传开来。相传,大禹劈开龙门,成功治理洪水后,曾在龙头山上设坛祭天。上天被大禹的行为感动,于是派遣神龟背负一幅神秘图案献给了大禹。这幅龟壳上的图案,也是由白圈和黑点组成,它的结构就像一个九宫格,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更加神奇的是,在每一条纵横斜线上的数字之和都为15。

  “龙马负图,龟背贡书”,这两个远古时代有关河图洛书的传说,数千年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它们所蕴含的那种包罗万象,奥妙无穷的中国式的思维,也指导着后世的华夏子孙创造出了灿烂辉煌文明。

  洛阳城知名的古迹很多,龙门石窟白马寺更早已经是享誉世界。但并不那么人所皆知的邵雍祠堂,我觉得也是能让人们真切感知河洛文化的好去地。

  邵雍是北宋著名理学、哲学、思想教育家,也是河洛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邵雍祠堂是他的故居,说是祠堂,其实也就是一个三进的院落,和两个小花园。如今,院子檐壁廊柱的红漆虽然已经淡褪了颜色,但故居两扇大门上方匾额中的“安乐窝”三个大字,却依然醒目。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学者。他从小就发奋刻苦,熟读经史典籍。长大后的邵雍为了增长见识,还游学四方,走访了齐、鲁、宋、郑等古国遗址。

  当时,有一个名叫李挺之的高人,见邵雍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典籍。邵雍凭着自己的聪颖才智,将书中奥秘融会贯通,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

  邵雍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但他的名字在后世却并不被很多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因为邵雍生性淡泊,不愿意为官。他曾两次被北宋朝廷征召为官,但喜欢悠游自在生活的邵雍每次都坚决推辞,即使第二次不得已受命,也在不久之后就假借生病请归家乡了。

  中年后,邵雍便隐居在家乡洛阳,著书教学。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等人都很敬重他,还集资为他修建了一所宅园。

  邵雍在宅园房屋前后插上三五棵柳树,种上一些普通的花草。他一边读书做学问,一边种庄稼自食其力。兴趣来了的时候,邵雍还会拿上一壶酒,对月当歌,吟诗作赋。邵雍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生活得怡然自得,他自称是“安乐窝中万户侯”,而这位“安乐先生”的宅院也从此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安乐窝”。

  到今天,熟悉邵雍和他的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

  虽然有着华夏文明之根、中国佛教文化之源、十三朝古都等众多的美誉,然而洛阳,作为一座和中国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古城,两千多年来,却一直保持着它那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有如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如邵雍般的闲适洒脱,纵然两千年历史的兴衰沧桑,似乎都能被它吸纳,被它消化,只留下了一种悠然、淡泊和肃穆。

上一篇:兔年说:文化趣谈 [2011-05-16]

下一篇:汉语七大方言 [201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