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美声散文

拓石的变迁(作者:史俊生 朗诵:党琪)

编辑:史俊生 来源: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拓石的变迁  
作者:史俊生(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 )
朗诵者:党琪(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拓石是宝鸡西山的一个镇,是宝鸡到天水间,也就是宝天铁路沿线诸多车站中的一个相对较大的车站。它四面环山,东边是大东山,北边是张家山,西面有一座两边山峰突起中间凹下的山,山形酷似骆驼的两个驼峰,人们都叫它骆驼山。南边有两座高大的山峰,一座叫九龙山,一座叫金龙山,关于这两座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两座山并不高,山上有个海水的水眼,说不定什么时间水眼就会向外喷水,水眼一旦破开口子下面的海水就会奔涌而出,山下的田地屋舍村庄就会被淹没,人们就会遭遇灭顶之灾。后来,有条金龙领着他的九个孩子堵压在这个海水的出水眼上,从此,海水不再喷出,山下的百姓才得以安宁。久而久之,金龙和他的九个孩子也变成了两座大山,人们为了感激和纪念金龙和他的九个孩子,就分别把这两座山称作金龙山和九龙山,并且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美丽的传说。
       拓石四面皆山,中间很像一个盆地,南低北高,东西长约两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北面是开阔的台坡地,南面是渭河川道,川流不息的渭河沿着南山根穿流而过。西面骆驼山和张家山之间的山沟里,有条小溪,清澈的溪水经久不绝地从大山深处流出,流过田野村庄,流向渭河。拓石是陕甘交界的地方,以渭河为界,南面属甘肃天水市麦积区所辖,北面归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所辖,拓石镇政府机关和拓石火车站坐落在渭河的北岸。
       由于地势相对平缓气候适宜,士地易于耕作,很早以前就有人在这里居住。十多年前,宝鸡的文物部门就在这里的关桃园发掘过先民遗址,经考古证实,时代久远的古代就有人群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渭河的北岸就形成了两个村庄,人们自给自足地生产生活,渐渐地北面有了一条小小的街道,所谓的街道也就是几间铺面,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拿着自家生产的粮食谷物、蔬菜、水果、家禽、鸡蛋等农产品到这里变卖,然后换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这里群山环抱,地处大山深处,人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这里不通火车,没有公路,不通电,人们住着茅草屋点着煤油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食不果腹,极其简陋的生活。人们到东面的宝鸡和西面的天水,都要翻越崇山峻岭,沿着渭河边的羊肠小道或校道出行,艰难地走上一百多里才能走出大山,因为大山阻隔,路途遥远,道路难行,以至于很多人一生都难得到山外走一趟,看看山外的世界。走出大山成了山里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拓石因路而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宝鸡到天水通了火车,铁路经过拓石,解放初因路况低下又重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因为有了铁路,这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拓石位于宝天线的中点,加之地势较为平坦开阔,铁路最大最基础的部门工务段就设在拓石,它是铁路工务部门的神经中枢和指挥部,担负着宝鸡到天水间近二十个车站140多公里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因为工务段机关及所属的养路、桥隧、路基等工区设在这里,另外,还有宝鸡电务、车务、 水电、公安等段设在这里的电务工区,车站值班室、给水所、公安派出所等工区站所。铁路单位多,职工多家属子女也多,这里有了许多为之服务的部门及生活设施,俱乐部、电报所、修理所、材料库、职工食堂、中心卫生所、托儿所、学 校、粮站、发电厂、铁路住宅区等等。到了七十年代,这里不仅有托儿所、小学、中学,还建起了铁路高中,原来宝天线铁路职工的孩子在沿线车站的子弟小学土完初小就要转到拓石上高小,上完高小五六年级后,因为没有铁路中学,就要到临潼、蔡家坡、宝鸡的中学去读书,因为路途遥远,小孩年龄小,不便家长照顾,铁路上就在拓石建了校舍,调来了教师,设了高中,这极大的方便了宝天沿线小站铁路子女上学读书。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数最多时,拓石的铁路工作人员、家属、中小学在校学生、加上镇政府机关镇上居民以及附近农村人口,还有宝天沿线各站到拓石来学习开会,看病就医,购物办事的铁路职工,常住及流动人口几乎有上万人。拓石成了宝天线单位最多、人员最多、人气最旺的车站。 那时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人们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火车。拓石是较大的车站又是火车蒸汽机时代蒸汽机车的上水站,一般的快车到拓石都要停靠,但上下车的人不多,主要都是沿途到宝鸡和到宝天线各站的铁路职工和铁路学生家属及部分农村人员,记得每天有往东和往西的两趟慢车。慢车进站时,上下车的、送人的、接车的、在站台上遛弯看热闹的,几百米长的站台上人声鼎沸、严严实实站满了人。
       铁路从拓石的中部通过,火车站就在铁路的南边,铁路工区站所分设铁路两边,此外,道北有段机关、中心卫生所、俱乐部、铁路小学,再往北是铁路职工家属区,家属区西边是镇小学和拓石粮站,道南和东闸口还有两片铁路家属区,南边候车室往下是小街,小街旁是镇政府机关、卫生院,东北角是拓石铁路高中,因闸口是发电厂,西北角和下街街道旁各有一个村庄,小街的街道虽然不足百米长,但是终日熙熙攘攘,一片繁忙热闹景象。远远望去机关学校、车站街道、居民住宅村落连成一片,拓石俨然是一座单位繁多人口密集繁盛的山区街镇。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拓石渐渐变得衰落了、冷清了,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
       先是大批铁路子女在宝鸡及外地上学,后来,上山下乡返城参加工作,紧接着成家立业。这时解放前后参加铁路工作的老职工先后退休,在这些老职工中,有很多都是这里刚修铁路时,参与架桥铺路,开山凿洞的老工人,他们是宝天铁路的开山鼻祖和铺路石,风风雨雨几十年,年龄大了、退休了,跟着子女搬到了城里,离开了山区车站。随着大批铁路子女返城和大批退休职工陆续搬迁到宝鸡市,拓石的人口急剧减少,一些单位如铁路中小学校、中心卫生所、由学校改为铁路职工的培训中心、发电厂等单位部门也先后撤销,拓石的学校仅为镇小学一所学校。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铁路机构撤并,拓石工务段搬到了宝鸡,更名为宝鸡西工务段,再后来又和宝鸡工务段合并为宝鸡工务段。段机关搬走后,拓石仅剩下养路、桥隧、车站值班室、建筑班、水电工区、铁路派出所等铁路工区和站所工作人员。每天往东往西的两趟慢车进站时站台上站满人群的情景,被稀稀落落的人群替代,上下车的人寥寥无几,主要是在拓石上下班的铁路职工。小街上也变得冷清萧条, 一改往日摩肩接踵的景象。道北道南、东闸口三个家属区的住户陆续搬走,成排的房子人去房空,仅有屈指可数的住了几十年故土难离的老住户和在拓石铁路上上班、家在宝鸡短时住宿的年轻人。诺大的家属区没有了往日人来人往的欢声笑话, 公用自来水管旁也没有了往日很多人洗衣、洗菜、等着担水的生活场景。几十年 的铁路公房,一片破旧,有的门窗已经破烂,一片冷漠与寂静。中心卫生所、幼儿园、铁路中小学的院内也长满了浓密的青草。
       改革似强劲的春风吹生着万物,西部大开发如强劲的号角催发着山乡巨变的脚步。铁路工务段的搬迁撤销,大批家属子女及退休职工进城搬到了宝鸡,拓石站区单位及人员急速锐减,使得拓石变得冷清衰落了。山重水复之际,又有了柳暗花明的契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农村的发展给拓石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筑路大军,在渭河南边的悬崖峭壁上开山炸石凿山钻洞历尽艰难险阻修通了310国道宝天段,结束了宝天段没有公路的历史。公路的通车,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到天水去宝鸡不再靠每天的两趟火车。本世纪初,宝兰二线建成通车,和原铁路线并行于渭河两岸,近年又修通了公路主天高速。随着宝兰二线的建成,在距离老车站一里多的西边又新修了二座火车站,取名新拓石站。道北家属区的北边沿着山势和西河沟,修筑了去往东边赤沙镇和西边风阁岭镇各几十里的沿山公路。乡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铁路老线新线,纵横交错,连接四方,伸向山外,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温饱问题逐步实现,但人们还很穷,经常见到有附近村民拿着鸡蛋,背着木炭柴禾,到铁路家属区变卖,然后换成了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引导农民发展果业和养殖业,种苹果、种花椒、养牛、养羊、养猪,除种粮食外苹果花椒和各种养殖业也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有了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的人群,外出打工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学到了手艺,挣到了钞票。靠着相互带动介绍,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外出打工的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后米还有开商店的,购车跑运输的,专门收购农副产品搞贸易的。据有关方面统计,这里的农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几百元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千元。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实施突破西山战略,干部包村项目带动,拉水拉电, 架桥铺路,移民搬迁,调整农产结构,极大的加快了治穷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沐浴着突破四山的强劲东风,拓石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快速发展势头。
       拓石的渭河桥变了,历时一年多,由宝鸡市政府出资修建的沟通渭河两岸的钢筋水泥大桥建起来了,一桥飞架,界问变通途,由此改变了原来靠渡船、便桥、临时桥、吊桥两岸人员往来不便和机动车不能通行的状况,进而被车来人往的人车畅行的景象所替代,两岸的通行往来条件翻开了崭新的一面一页。拓石村间道路和农民住房变了,渭河北岸的两个村庄都通上水泥马路,彻底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难行路难的状况。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富裕起米的农民首先就是盖房子,茅草屋、土坯房、干打垒房都变成了清一色的砖瓦房,不少农户还盖起了楼房。远远望去,士灰色的村落,变成了桶红色,不少人还购置了摩托车、农用三轮车、而包车、有些人还有了小轿车。村民的出行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拓石的小街变了。原来不足百米长的小街,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购买力的增强,便利交通发展的需要,顺着坡势向下延伸了数百米,一直延伸到新建的渭河大桥边。街道两边瓷砖贴面高低错落的门面房整齐的排列在两旁。超市、饭店、卫生院、酒店、照相馆、理发店、药店、杂货店,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应有尽有。除了商店街道两边摆满了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的小摊位,经商的大多是附近的农民,也有从山外来的经商户到街上购物的除了附近的居民和十里八村的农民,还有从河对岸310国道上临时停车到这里吃饭购物的。每日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繁荣景象。在宝天线诸多车站的小街中,拓石的小街虽然还叫小街,但它变长变宽变翻了,成了一条格外繁荣兴旺的街道。拓石街镇周边变了,拓石街镇周围原先是荒凉的沟坎坡地,现在建起了靓丽的移民小区。祖祖辈辈住在附近山沟里和山梁上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的村民,随着宝鸡市委、市政府移民搬迁民生工程的实施,都从山上搬了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街的西边,北回铁路家属区后面山下的公路边和东面,出现了一片片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移民小区,一家一院,有客厅、有卧室、有灶房、有杂物间,瓷砖贴面,铝合金窗户,朱红色油漆大门,有水有电,整洁美观,舒适大气,充满时尚。小区每排房子之间都通上了水泥路面,栽种上了绿化美化的风景树,小街西边的移民搬迁小区旁,还修建了栽有风景树和花草的健身小游园,和城里的小区相比毫不逊色。附近居住的铁路职工家属,说起移民搬迁的房子都露出羡慕的神色,说农村人的住房条件超过了城里人。铁路家属区内,这几年渐渐的人也多了起来,住进了许多从北边深山里搬来的农民住户,原来他们也足移民搬迁户, 他们的移民点是在宝鸡的蟠龙塘和骑镇的周拥上,移民点的房子正在修建。学生是家长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拓石镇在原来的小学内改建了教学楼建成拓石中心小学,十里八村的学校撤销后,周围村里孩子都到中心小学上学。他们临时住到这里是为方便和照顾孩子读书,冷寂已久的铁路家属区又有了人来人往和久违的欢笑声。
       拓石火车站变了。这些年随着宝兰二线的建成通车,又新修建了新拓石火车站,两条铁路线就像城里公路单行线,新线西行,老线东行。拓石站和新拓石站, 每天有一趟往返宝鸡到社棠(天水)的慢车。也许是距离宝鸡比较近还有坐火车快捷安全车票比较便宜的缘故,到宝鸡打工的人,除非有急事一般都选择坐火车。到了节假日,更是热闹,在宝鸡及外地打工的农民,纷纷探亲回家,火车进站时,站台内外就挤满了上下车的人群,他们肩扛手提,蜂拥着进出车站,粗略估计也有五、六百人之多。人群当中,除少量的铁路职工家属,基本上是十里八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穿着新潮的服装,拎着大包小包,说着笑着四散走向周围的村庄。站台外停着一溜接站的各式小面的,这成了山区车站一道鲜亮的风景线,周围的村落都铺上了水泥路,远处的人花不多的钱,租辆车就能轻快的回到家门口。拓石在发展,在前进,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变化源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源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源于宝鸡市委市政府突破西山、治穷致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也源于当  地村民建设家乡构建美好生活的巨大动力。
       如今的拓石,是宝鸡西部山区陕甘交界处的二颗璀琛的明珠,更是一幅美好的画卷。站在周围的山上俯瞰,拓石就像一座充满朝气的山区小城,陇海铁路和宝兰二线两条钢铁大道穿崇山、过峻岭、跨激流、越险滩,时而并行时而立体交叉,向远处无限伸延;两座火车站繁忙的接发着东来西往的趟趟列车;小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人流、物流、车流向这里汇集,又流向四方;铁路家属区内,男女老幼,进进出出,孩子们嬉笑打闹,各种生活场景重新显现;周围几个村庄 清一色的砖瓦房,有些还是漂亮小楼房,屋顶一架架抢眼的太阳能热水器,锅盖形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天线,汇成一片分外壮观时尚;村内道路纵横绿树掩影,村色一片秀美。北、东、西三处移民小区内,红色大门,白色墙壁舰丽新潮的屋舍院落一片片,一排排整齐的坐落在周围,就像给拓石镇镶上了一条宽宽的色彩艳丽的花色裙边;拓石中心小学的旗杆上,红旗猎猎飘扬,校园内不时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连接街道、村落、移民新区的水泥马路上,摩托车、农用三轮车、 面包车、小轿车往返穿梭。南边靠山根铁路大桥和公路桥下的渭河温训地翻着浪花,静静地向东流去,像是默默地赞美着拓石的美好变迁。远处的金龙山和九龙山一片苍翠,九龙山上的九个山头依次矗立着,像是惊喜的向着拓石张望,高耸的金龙山崖壁上,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道道金色的光芒,昭示着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兴旺,拓石的明天山更青、水更秀、更加繁盛美好。

上一篇:撩起敦煌性文化神秘面纱(贾敏 朗诵:望平) [2011-04-27]

下一篇:六川河写意(作者:常红梅 朗诵:望平) [201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