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流水小镇

编辑:张艺龄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苍山,碧水,茶园,白云生处的人家……宛若一幅妙趣横生的水墨画铺陈在天地间,让人心旌荡漾。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流水。仅听这名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加上后面一个“镇”字,就愈显出几分古朴和高大来。
 
  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在老街两边一字排开;山坡上,万余棵板栗树撑起了巨伞,守护着这里的土地和人们。江的对岸,巍峨壮观的庙宇在悬崖峭壁上岿然耸峙,见证着这里的变迁与沧桑。澄澈江水,如一面明镜,照耀着历史以及先贤们依稀的身影,还有陕南人民深深植根于心底的江河情结。
 
  古镇、老街、故居,还有一些亲历故事的老人。一条汉江,分享着秦巴山区特有的传奇。多少古今兴衰事,皆在这默默大山中、悠悠江水里。为这一脉清流,为这一处壮景,我曾不止一次地来到这个小镇,每次都会被安逸闲适的境状激动得泪光闪闪。没想到,在这偏僻疏远的地方,清代嘉庆至光绪几十年间,从福建远道而来的谢氏一族,竟破天荒地培养出三位进士、十位举人、三个知府、九个县令,一下子把这个偏远山地从单纯的自然生态之美上升到了意义非凡的人文领域,流水小镇真真切切用它的生命形态和精神力量完成了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转型对接。这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今天,我就冲着它的诗意的传奇来了。在偌大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灵山秀水比比皆是,但在山水静处,能把优良家风得以浸润流长者,实不多见。陕南流水小镇,算是一例。位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的陕南安康,因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在明末清初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聚居地。就在那次移民大潮中,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十九,为寻久居安稳的生活,年仅7岁的谢元敬,跟随祖父、母亲、哥哥,从福建省武平县上坪村投奔早一年只身来到安康的父亲。起初,全家五口几次迁居,靠佣工度日,耕租为生,始终遵循祖上“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则照耀谱乘”的家规家训。谢元敬成人后,主动联系另一门同宗族人,团结互助,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最终成为当地盛德大业世家之典范。
 
  谢氏先民来到秦巴山区的时候,正是安康移民文化基本形成的时期。来自两广、两湖、川蜀等地的人群,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康文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安康当地有丰富的木材、药材、漆麻耳贝和矿产,通过汉江黄金水道,源源不断输往武汉、上海。这些自然条件,给谢家发展带来了文化和经济上的机遇。据镇上谢氏始祖谢世昌所藏《家谱》载:自清时居入安康后,谨行家规,耕读传世,农闲时组织山货特产从汉江放排外运,再倒腾回些外来物品,家道渐入佳境,其子侄孙曾先后出过谢玉珩、谢裕楷、谢鑫等三位进士、十位举人、三个知府、九个县令。
 
  我细细琢磨其人才辈出的根源,百思不得其解,挠着头皮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来回走动,想从那些斑驳的遗存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俗话说:“树高有根,水长有源。”后来,还是在与路边一位老人闲聊中找到了答案。福建长汀谢氏总祠门上有一副对联:“长岗日暖舒龙鬣,宝树风和起风毛”。总祠里供奉着谢氏族规八条,内容是重本源、敦孝弟、谨蒙训、肃闺范、睦宗族、习勤俭、励廉耻、息争讼。 为凝聚族人,使之都能成为关心社会、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谢氏三世祖谢元敬首创安康“宝树堂”谢氏宗祠,修撰族谱,制定族规,创办私塾,倾其一生精力,呵护族亲及乡邻。因族人出仕为官者多,谢元敬深知一人为官、全家共担之理,所以他时时提醒为官晚辈们要清廉节俭、一心为民。这些精辟训诫,也就成为谢氏的宝贵家规。
 
  家规树正气,望族多贤达。“宝树堂”谢氏祖上,与东晋名相谢安同出一脉。“宝树堂”号,就是出自“芝兰玉树”的成语典故。东晋谢安出身名门世家,是爱国爱家的千古名相。《世说新语》记载,谢安侄子谢玄在回叔父所问时,把子弟比作“芝兰玉树”。“芝兰”是灵芝、兰花,“玉树”又称“宝树”,后“芝兰玉树”作为成语,亦用作对优秀子弟的美称。唐朝王勃《滕王阁序》里“谢家之宝树”,就是对谢氏子弟的赞誉。苏轼在《谢氏宗谱谱序》中称赞道:“将相公侯,文人学士,奕世蝉联,难更仆数。然而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则照耀谱乘。”翻开1936年第五次修撰的《安康谢氏族谱》,开篇录入的是八个新旧序言。从家谱序言当中能看到,谢家在过往岁月里,家风极其严格,当属一个家风严整、很有规范的家族。正是在严格家风家教影响下,谢家群英荟萃,成为陕南的名门望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训族规既是对族人子孙后代的训诫,又是制定家规者的人生写照。流水谢氏第一次修谱,就制定了《族规八条》。其中第一条“重本源”,要求族人慎终追远,不忘祖先。第二条“敦孝弟”写道:“人生百行莫大于孝,孝道亏则大本失”,指出百行孝为先、万善德为本,不孝是人生最大的亏本。第三条“谨蒙训”,告诉子孙要重视启蒙教育,特别强调要立廉耻、做正人君子。为此,谢氏族人在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家风家训熏陶下,从长到幼皆修身立德、胸怀天下,把家国情怀融入兴家立业中。在营商中,谢氏也是把以义生利作为基本准则,不但公平交易,更充满着济危扶困的道德情怀。清嘉庆十八年,乡里遭饥荒,谢氏族人不仅捐租赈之,谢元敬还在开仓卖粮时口谕家人:“升斗之间,宁亏己,不可损人,否则失。”
 
  谢氏家风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深谙廉洁齐家之理。《安康谢氏族规》第七条“励廉耻”强调,族中无论富人穷人都要注重人品,凡贪荣慕利、妄求非分者,都是不知廉耻、玷辱祖宗之人。谢元敬四子谢玉珩,号鹤龄,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先后在四川新宁、昭化等县任知县。上任始初,父亲送别时就面诫:“凡为官者,荣亲易,不辱亲难。此去当为蜀民造福,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倘旅费不足,着人归取,余力尚能勉凑也。”次年,谢玉珩任新宁县令时因经费不足,派人回老家向父取银二百两,拮据而不累及百姓。 道光二年初,侄儿谢玉琏赴任甘肃西河县训导,谢元敬又面诫说:“此去须爱惜士民,培养人才,方不愧校官之任。”这年三月,谢玉珩调任昭化县,父亲得知后驰书诫勉:“作好官是读书人分内事,此后更当矢慎矢勤,以实心行实政,切勿徒博虚誉也。”在昭化,谢玉珩清正廉洁得民心,当地百姓为他建“德政坊”,并书赠“为民父母,除暴安良”匾额;蜀人称其为“谢青天”。 谢氏第八代孙谢馨,原名谢俊崇,号伯南,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转任云南通海、定远、蒙自知县。谢馨耿正磊落,痛恶官场尔虞我诈现象,在云贵七年任上,经常安步当车,深入村寨了解民情。他在诗中写道:“纷华莫遣寸心栖,几辈能将夜气提?识字须从名节起,读书莫为异端迷……”充分表达出重名节、走正道的人生追求。
 
  谢氏家族的家教家风中,有许多要求子孙廉洁为官的内容,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历史上,谢氏出仕为官者多清白,和这个是分不开的。谢氏族人深知贪廉就在一线间。道光五年,在谢元敬弥留之际,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仍然是为官的晚辈。这年六月,他专派家丁去四川绵竹县衙向儿子谢玉珩传授口训:“余二老均康健,不必操心,但能实心爱民,勉作清官,余二老愿慰矣。”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如今,谢氏世代居住生活的流水小镇,宛若一颗镶嵌在秦巴山中的碧玉,光芒四射,魅力十足。在松柏护佑的谢玉珩老墓碑上,刻着“德政嘉言存之天地,身模家范付与儿孙”挽联,默默地彰显着谢氏后人光大其宗、炽振其族的共同愿望。
 
  其实,那些沉静而深切的眼神,何尝不是流水小镇最动人的风景。

上一篇:我与城墙 [2022-06-10]

下一篇:豌豆糯米饭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