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启文巷记(宝鸡 王维新)

编辑:杨光 来源:宝鸡杂文散文荟萃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在千阳县城的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百年老巷——启文巷。这座城池自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眉县县令王实命率凤翔府属7县民夫历时11个月建成后,就奠定了这条巷子的基本轮廓。她的命名也是一位历史贤达的馈赠。清道光十七年(1837),云南景东县举人罗曰璧在出任千阳县令7年后,用自己的养廉金,在县城东北角察院旧址上创办了启文书院,这条巷子因此而得名。“文革”期间,有人将这所学校和这条巷子改名为“工农”,后来,在人们约定俗成中还是被“启文”所代替,一直沿用至今。我想,启蒙教育,传承文明的文化底蕴是人们接受她的根本原因。
      启文巷是县城的一条筋骨,如果说,由北向南的西城巷、药王洞巷、水桥巷、雪白巷、东城巷像五指一样把县城的建筑物分成了方块,那么,启文巷就是连接五指的手掌。在我担任街巷路长期间,我和同事们逐户进行家访调查时,惊讶地发现,这里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大小家属楼14栋,420多户,加上“坑坑院”的公房,还有那院套院,曲径通幽的老宅,这里居住着1600多人,每天早晨起来,去启文小学上学的学生、送学生的家长,在这里汇成了彩色的河流,充溢巷道在慢慢涌动。卖豆腐的、卖蔬菜的、卖酱油醋的、换煤气罐的、收破烂的、起刀磨剪子的,从早到晚喊声不断,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些从家属楼里走出来的老太太们,受不了单元门一闭与世隔绝的冷漠,她们三五成群,坐在巷子的树阴下、沿石边,谈古论今,说儿道女,显得舒心和惬意。
      我在启文巷已经住了13年,起初住在启文巷和水桥巷交汇处的19号家属楼上,因为那幢楼的外墙是黄颜色的,人们习惯上称其为黄楼。后来,我搬到启文巷12号,住在政府家属楼里,这里是启文巷的中段。我们的西隔壁是民房,住着许多农户人家,院里的核桃树、门口的桐树枝冠如云。春夏季节,桐花的絮子就会落到我们的院子里。盛夏的时候,知了藏在浓荫里一声接一声的鸣叫,把季节的提醒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每当我揉着惺忪的睡眼,在晨曦中醒来时,第一声听到的是小鸟的啁啾和欢快的歌唱。每当烈日当空之时,绿荫给人们遮盖出一快凉爽之地,微风摇曳着,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孩子们在树阴下玩耍,农村人在树阴下卖桃卖杏,闲人们在树阴下画一个“方”就盯起来,全神贯注,好像地震发生了他们也不离开似的。深夜里,启文巷静悄悄,月儿挂在淡蓝色的天幕上,把她无穷无尽的银光洒满大地,月色如银、月色如水、月色如梦、月色如幻,踏着月迹回家,走在熟悉温馨的巷道里,就像走进童话般的境界里,充满诗情画意,我感到这也是一种别人难以体味的享受。我放慢了脚步,尽情陶醉在这静谧安详的世界里,我的思绪万千,解读这时光的印痕,令人感慨不已。这条已经拥有196年高龄的老巷,她见证了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她承载着历史前进的步伐,留存着时代的烙印和痕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平凡的日子一天一天推向前进。当我走进古色古香的民宅楼门时,我看到的是被岁月的流水磨洗得光滑明亮的青石条和石狮、石鼓和那门楣上已经褪色的木匾,踏步石条逢里生长出的野草却那么青嫩,洋溢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使人为之一震。高高的砖房和那木雕讲究的花饰,足以显示出主人往日的辉煌和阔绰,抬头仰视鸟兽屋脊的房顶,只见尘封的灰瓦几乎没有了沟槽,却长出一片高高的瓦松,给人一种苍凉之感,时光挡不住,毕竟东流去。陈腐总会被鲜活所取代。
      生活在启文巷的人形形色色,三教九流,干什么的都有,有农民、有工人、有干部、有学生、有商人、有演员、有鞋匠、有铁匠,他们每人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每天都显得忙忙碌碌,走到巷子里碰上面打个招呼,微微一笑就过去了,一旦到了别的地方碰见巷子的人就像见到乡党那么亲热,甚至有点可以两肋插刀之势,令人感动。
      启文巷是千阳人繁衍生息的一方热土。每年总要娶进来几位新媳妇,那炸响的鞭炮,喜气洋洋的红色,闹新房时的喜庆气氛,欢快的音乐营造出的那种热闹,成为人们饭后茶余谈论的热门话题和感慨人生的由头。偶尔,睡到半夜里,听到一群男女悲伤的哭声,人们不用问就知道又有一位老人归西了,声情并茂的唢呐非常委婉地诉说着后裔对亡灵的深情怀念,诉说着他生前的种种恩德和造化。老巷住的老户很多,高龄老人也相应比较密集,每年在春夏季节交替的时候,人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隔三岔五,就看到一个去世的老人被装进漆黑的棺材里抬出了启文巷,再也不见他回来了,再也听不到的笑声和咳嗽声了,尽管,后人抱着他的遗像,按照当地的风俗叫着他的灵魂把他的牌位迎回家供奉,但是,终究不能和他交流。有的人便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老人在世时,他们舍不得给老人花钱,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皇上伺候,当他们到了知道孝敬老人的年龄时,老人已经从这条巷子里永远地走了。这种遗憾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地名的流传不仅在于起名字的人,更重要的在于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约定俗成。据《千阳县志》记载:“北街以水桥巷分界,东曰启文巷,西曰儒林巷。”我在千阳县城已经生活了34年,在我的记忆里,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没有人再提起“儒林”的称谓,这一条巷子多年来一直被人们通称为启文巷。她的东端连接的是东河沟,这是一条由北向南穿城而过的沟壑,东门口的安乐桥数百年来方便了一代又一代行人,这是一座完全用石条凿卯套成的拱桥,没有用一点水泥和灰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河沟的下游被疏浚和覆盖,也许,在若干年后,人们就不知道,那里曾经还有沟壑。东河沟的上游向北延伸而去,小溪潺潺,绿荫满沟,特别是那股从龙嘴里流出来的泉水,晶莹剔透,清澈甘甜,被人们誉为圣水。清早和傍晚,城里的人拎着装过菜油的方形或扁形塑料桶,从启文巷向东,沿着树林里弯曲的小路进沟去提泉水,我们巷子的一个勤快的小伙子,还用棍子挑着两个白色的桶去挑水,忽忽悠悠,使人想起李彦贵卖水的场景。巷子的人说,自来水虽然方便,但是,那个漂白粉味实在不好喝,泉水清凉甘美,是矿泉水、纯净水无法比拟的。听说用这种泉水熬的稀饭不但好喝,而且还有健胃和帮助消化的功效,人就会比以前吃的多了。从前,人们为吃不饱,经常肚子饥饿发愁,以至于见面第一句就问:“吃了没?”现在,多数人成天肚子胀,不想吃,能帮助他们多吃的泉水就成了他们的至爱。启文巷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活法和乐趣。
       2004年,对于启文巷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县上为居民修建了下水道,用水泥把巷子硬化了,平展展的巷道,就是大雨倾盆,脚上也不会有泥泞的烦扰。巷子的两旁栽植了女贞树,成为两道美丽的风景线,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又是一条环境优雅舒适的绿色通道,更多的鸟儿会飞到这里来栖息和聚会,与人类和谐共处。变革会带来新的生机。从这一年的5月15日开始,到6月7日结束,县委机关从东大街12号整体迁移到启文巷2号办公,更使这里人气旺盛,车水马龙,充满时代活力。启文巷的西端原来连接的是西城巷,现在,什坊街拓宽由南向北一直延伸到这里,西城巷成为昔日的黄花,已不复存在。新建的街道宽敞平整,人有步行街,车有专用道,城市的脉络更加清晰。这里的花坛、路灯、草坪式样新颖、布局合理,郁郁葱葱,雪松如云,花香四飘。到体育场的仿汉白玉踏步围栏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启文巷变得越来越美了,她是一块肥沃的根基,是一个风土美、人情美、绿化美的放射源。如果说,她是一部将近200页的历史画卷,那么,时势又揭开了她崭新的一页,使她以更加妩媚动人的风姿,为千阳这座小县城增光添彩。

上一篇:心如杯水(宝鸡 王发建) [2011-12-28]

下一篇:关于树的心事(宝鸡 王宝莉) [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