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杂文荟萃

饱含深情的回望

编辑:张艺龄 来源:宝鸡电台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饱含深情的回望
 
                                                              ——读胡云林《追梦之旅》有感
 
  刘小会
 
  2021年7月31日,在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丝路云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颁奖大会上,我因了“优秀编辑”的名头,获得了胡云林先生新近出版的传记体回忆录《追梦之旅》。
 
  我与胡先生至今都不曾谋面,只知道先生是我们协会原副主席、创始人之一,退休前曾担任我们市的广播电台台长,笔名“方舟”。案头路遥《平凡的世界》刚刚读完,翻看《追梦之旅》前言和后记,雷明德老师为胡先生写的读书感想,题目《分明是在读您“平凡的世界”》让我眼前一亮,出离一个平凡的世界走进另一个平凡的世界,这不期而遇的契合让我怦然心动。前不久,我也曾在“宝鸡散文家”公众平台编发过协会现任主席吴万哲先生的推介文章,题为《做人当如胡先生--写在胡云林人生文学传记<追梦之旅>出版之际》,吴主席对胡主席及其著作的溢美之词仍萦绕脑际,这更增加了我拜读《追梦之旅》的殷切愿望。索性推却手头事务,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追梦之旅》。
 
  这部书以时间为序,记述了先生刻苦学习、不懈奋斗,从一个穷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并为人民新闻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生历程。全书作者把自己追求理想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懵懂求学到深入大西北农村的广阔天地为“从农村到城市阶段”;走近新闻工作,大刀阔斧改革,一路风生水起这段“做了一些事的阶段”是作者的“改革拼搏”阶段;退休之后的“最幸福时期”,也是一个曾用尽全力热爱生活的老人“回忆与思考”人生的阶段。
 
  通读整部书,给我最大的感触,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对自己83年人生途程最饱含深情的回望。他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能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如父的恩师、两肋插刀的发小、同甘共苦的西大舍友、齐心协力创业的“战友”、“不思量自难忘的”爱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声声的感恩、一次次的眷恋,让我对先生这个有着“宝鸡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副主席”等等头衔的标杆人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随着阅读深入,一个全身土布衣裤“穷且志坚”的英雄少年,正从岁月深处走来,“耕读传家”的信念让他跋山涉水,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上坚韧不拔。一棵豫东幼苗,终于在大西北广袤的天地里栉风沐雨长成了参天大树;一位英武的“霸道总裁”在新闻事业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改革到创新的拼搏路。回归生活,回望来路,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的不只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确乎是那个时刻铭记生命起点和根脉渊源、对过往心怀感恩的慈祥可亲的寨里村胡家的长子。
 
  我是含着热泪读完《带着母亲体温的5元钱》这篇文章的。徒步百里去省城读高中,外面的世界充满新奇,而为了减少父母亲的经济负担,先生除了在灶上吃饭,几乎不花一分钱。当看见母亲同样徒步一百余里来郑州市为自己打槐籽卖钱补贴生活时,母亲的一句回答“不要紧的,夜里就在城里住户房檐底下窝窝,寻一点热水喝喝,吃饭有自带的干馍......”作者笔下“穿着灰色破旧大襟棉袄”的母亲仿佛就在眼前了。记得我读高中时,当民办教师的父亲每月不足三百元的工资,也支持不起我们姐弟仨的学费和生活,每到秋天我的母亲也会长仰着脖颈,对着一树树洋槐的褐色槐荚心生希望,一支支捡起,一粒粒剥下,卖个十元八元供我们在县城中学的生活费。当读到作者接过母亲用卖槐籽换来的5元钱后的这段文字:“这带着母亲体温的5块钱,我装在身上大半年,一直不舍得花。我觉得,有了它我的腰杆硬了,我有钱了,是母亲给我的”时,我止不住热泪盈眶,也止不住抽泣和哽咽。从困苦中走来的人都明白这“腰杆硬了”对一个背井离乡的少年多么重要。作者还详述了这5块钱的去处,买过一次上学的车票、去了一次剧院和澡堂,直到快毕业剩余的3块多钱还装在书包里撑腰杆。谁敢说这不是作者安心读完三年高中的后盾?我的母亲也曾不止一次在我经历困顿和煎熬的时候,给过我“带着体温的5块钱”,遗憾的是我是不是也买过几次车票、去过几次澡堂和剧院,却被我遗忘在东奔西忙的中年里了。而一个耄耋老人,却清晰地记得那5块钱的去处,他对母爱深切的怀念实在是值得做我榜样的。
 
  事业是男人永恒的追求。做了整整10年新闻科长之后,先生迎来了人生的“升迁”机会。完成电视台组建任务后,又受命做了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船长”—— “一叶方舟”,这一干就是16年。勇立潮头改革,采取中层干部聘任、工作人员选聘、编辑记者招聘,推行岗位责任制,这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创新。面对新招聘人员文化水平高,但缺少深入基层锻炼和实地采访经验的现状,他提出组织年轻记者深入农村,进行一次徒步采访活动,为期半年多的采访活动,400余篇稿件结出了累累硕果。从发动群众办广播、制作首部五集广播剧《柳林醉》的尝试到创办经济台,再到“人民广播为人民”的新闻扶贫活动,一颗颗硕果实证了先生卓越的工作能力,一次次峰回路转展现了先生勇于改革的魄力和富于智慧的领导艺术。我也算做职场中人,也曾领导过一些人干过一些事,相较之下深感汗颜。深为先生回首职业生涯,不吝详述得失,以资后来者借鉴的真诚感动。在“战友情深”一节里,先生说时间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至今怀念起当时和他一起在改革中战斗过的战友们时,仍满含感恩。在曾经的相处中,虽时有意见相左,但改革实践告诉他,舆论一律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战友中有不同声音甚至唱反调,不一定是坏事。他深悟对战友中的不同声音漠然视之,必然会酿成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改革失败。智者千虑!只有拥有豁达心胸的领导,直面现实时才不致混淆视听。也许正是这些深刻的反思,使得先生能以大度、谦卑的姿态,敢于勇立潮头,稳把舵首,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上阔步前行、硕果累累。一方诸侯没有宽广的胸怀,难免不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淖。而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也许离不开父母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同志的真诚相帮,但想必更离不开生活的锤炼,离不开他心怀感恩的坦荡胸襟。
 
  告别职场是人生最难熬的一段寂寞时光,幸好先生凭着出众的“好手艺”,为自己赢得了十年打工路,悠然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正如先生所言:与“麦熟一晌,蚕老一时”相比,一个人从回归家庭到生命终结,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先生的爱妻先他而去了。读“不思量自难忘”篇章,2000余字的《伤逝十年祭》,字字千斤,记述了先生对妻子的深情。“十年的仙凡两隔,丝毫没有抹去我对妻子的深刻记忆。”先生没有长篇累牍去煽情,只用“深刻记忆”四个字,足以让读者洞察一对老夫妻内敛深沉的感情。“我就是再挨饿,也要教我男人吃好,没有他,我怎么活得下去!”这句五十年前妻子留下的话,时时在先生耳畔回响,这比起所谓海誓山盟又逊色在哪里了呢?先生说自己与妻子成婚,就是在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喊声中,定下了同床共枕的“合约”。婚后第10天,揣着妻子给的2块4角钱结婚礼钱返校读书,先生知道妻子是把一颗心交给了自己。就算后来结束了漫长的两地分居能举案齐眉,日子也还是苦。妻子打零工做兼职从不闲着,争取到招工机会后,更是起早贪黑上班,就算兼了带孩子干家务,也硬是凭着对丈夫的怜惜,对家庭的热爱,坚持度过了三年学徒期,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没有豪言壮语,相濡以沫的夫妻只知道日子再苦,“两个人拽着总比一个人强。”对妻子的离去,先生着墨深沉“经过几十年沉重生活的摧残和病痛的折磨,妻子当年修长靓丽的身姿已经宛如秋天的黄叶,弱不禁风了;犹如一盏彻夜长明的灯烛熬到了天明,油尽了,灯枯了。”“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子女和家庭。”知妻莫若夫!此刻,一生清廉的先生,也许发自肺腑地为疲累一世的妻子满含歉疚。这些满含深情的文字,让人要生出多少对一个孤独老人的爱怜!先生全文只一句“回顾妻子的一生,无尽的痛楚和思念萦回于胸,不禁潸然泪下。”这就足以让读者泪眼婆娑,面对终老,哪一个老人都是脆弱的!然而,先生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但愿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看到当今百花灿烂的春天,看到我和孩子们在她开创的家园里的幸福生活”,这也许才是一个睿智老人对生老病死最平和的态度。
 
  在“回归家庭”篇章中,提及孩子们的生活,先生曾经为养育了五个孩子而骄傲过,但也深深地陷入自责过。他感叹自己曾日以继夜,宵衣旰食,却独独忘记了打起一桶水“浇灌”自己的子女。作为一个行将就木的耄耋老人,他呼吁正在为事业成功而奋斗的朋友们,即如你正处在事业的巅峰上,也不要忘记关照自己的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事业的继承者,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多么可爱的老父亲,多么坦诚的自省,多么殷切的期望。面对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面对忙于工作而被疏于管教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最多停留在对孩子的歉疚上,又有谁为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殚精竭虑过。为人父母,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虑远远在我辈之上。
 
  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生的文采非我能品评,但这部汇聚了先生83个春秋的人生智慧,确是我要极力推崇的。
 
  今年适逢建党百年,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先生的一生,正印证了这句话。年少时家贫如洗,一个农村穷孩子在共产党的关怀下,靠“助学金”一路求学完成学业;成年时仍初心不改,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刻苦学习,勤勉工作,一路成长为国之栋梁。数次临危受命、坎坷负重,但他始终心怀感激,不辱使命,他跟党走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一路回望,先生是兄妹们奋斗的标杆,是寨里村老胡家的典范,是全村的希望,更是新闻战线的开拓者、佼佼者。
 
  一路回望,先生的成长离不开恩师、同学的接济;先生的成就离不开战友、知交的支持;先生为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离不开伯乐的赏识和组织的信任。先生如沐春风的一生,更离不开共产党的阳光雨露滋养。
 
  一路回望,先生对自己83年的人生途程满怀深情和感恩。这感恩,也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被唤醒的。
 
  感恩先生这饱含深情的回望,感谢《追梦之旅》教我们不忘来路,踏歌前行。
 
  2021年8月20日

上一篇:“异域风情大观园”—喀什老城(作者:陕… [2021-08-13]

下一篇:想法不一样,世界才会更精彩(作者:于公… [20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