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马革裹尸今犹传(扶风 唐志强)

编辑:王枫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仲秋的扶风,杨柳婆娑,作物青青,公路的两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迎面吹来一阵阵柔和的微风,潮潮的似乎夹杂着细细的雨丝。我不禁想起失传已久的“马革裹尸”的曲子来。千百年了,物换星移,冬去春来,这里的气息却恒久不变。沿着西宝北线,一座墓碑与高崇的北山遥相辉映。
  在扶风县城西边的西伏波村找到了“伏波大将军”的石碑,远远地看见了将军墓冢,孤零零地伫立于一片耕地之中,周围没有一点建筑来陪衬,倒有一些新栽不久的松柏生长在荒草与荆棘中,似有一些生机。将军的墓地坐北向南,墓前尚有清代康熙年间立下的墓碑一座和基座。还有“扶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一通,这隐约可推断将军在今人心目中的点滴印象。

  
  此情此景,让人黯然神伤。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留下“马革裹尸”的悲壮,但战死沙场后有谁来此凭吊?虽然其侄孙马融成了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曾“遍注诸经,有弟子千余人,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但他不善从政,更不善经营,自然也不显赫,将军墓的败落似乎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当然,将军生前既然能视死如归把战死沙场当成荣耀,肯定视钱财如粪土,死后陪葬没有多少,留给子孙的也不会有多少。于是,这位“伏波大将军”也只能和凡夫俗子们长眠了。
  但,墓地盛开的菊花告诉人们,不管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将军,他的历史功绩是谁也无法忘记的。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  盂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缨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求见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动作矫健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明帝为了让后人称颂马援,亲自题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让人将“马革裹尸”谱上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要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可惜这首曲子久已失传。
  是啊,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才有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而马援这样的英雄就如同人们前仆后继,探索实现理想之路上的灯,我想这也是英雄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游山玩水,固然能够在自然中体验意趣景致,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可谒拜英雄之墓却可以得到许多发人深省的人生启迪。

   
                    广西桂林市区伏波山前的伏波将军像

上一篇:宝鸡的天空(宝鸡 月亮岛) [2011-09-30]

下一篇:“干面”的故事(宝鸡市水利局 吕恭) [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