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美声散文

笔墨简淡 情趣盎然【音频暂无】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笔墨简淡  情趣盎然
------有关郑玉林散语的诗意阅读


      前不久,在一次朋友聚会的席间,我偶得宝鸡电视台总编辑郑玉林老兄的散文集《行者的目光》。尽管我们是新闻同行,但我对郑老兄的认识,还仅限于他的画作,特别是他对新疆老人眼神的刻画,意境深邃,让人过目难忘。然而,当我把整本文集通读一遍后,我随有所顿悟,原来他的散文、随笔也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深邃、生动,颇具“意境”。

     “意境”作为美学用语已有很长历史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画更看重意境的描绘,它常常把“意境”的营造当作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正如李可染先生说的“意境是山水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何谓“意境”呢?简单地讲: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所描绘的对象中,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构建情景交融的境界。由此,我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玉林老兄的文字之所以读来很美,多少受到他画作的影响,难怪其作品多以意蕴、情趣取胜。


       在我的眼中,玉林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画家。论德,他从不以自己的艺术成就而自狂,不以自己是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宝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而自傲,更不因自己是宝鸡市政协委员而自大。他为人厚道谦和,生性朴实,率真明朗,尤其崇尚对大自然的行者体验,所以他笔下不仅仅是对壮美山川、古迹人文简单诗意的描绘,而是在领悟生命本源和真谛之后,将自己的文化思考融入其中,对精神、灵魂、生命、文化的无拘无束的释放,这种返归淡泊后的笔墨语境,闪烁着当代人文精神的光芒。

     他深谙古代大家成功的堂奥,以实为主,以灵动为师,以浑厚坐帐。出手的作品,笔笔精妙,且自然流畅,不雕不琢。不少描写现实的散语,保持着内在的静谧之境,与时下社会的浮躁之气形成鲜明的对照。品读他的散文、游记,清醇雅致,有一种洒脱的文气,会感觉到他的悟性源于静谧,源于生命本体的平常心;字里行间折射出儒家的中和,道家的飘逸,爽利中透出一股清气;纵观其“绘人”之作,更可谓滋润灵动,意境深遂,表现语言风格独具。

     作为学中文的,我深深懂得,文学意象内涵意蕴。文章表现形态的形成大多与作家在创作时所蓄的文势有关。读玉林兄的散文,常常用到的是外静而内动,表面舒缓而内在则激越,于平静之中,蕴积着强大的内在之势能。他的不少作品(尤其是游记部分),初一看,并无深意,外部结构上也无奇特与深刻之处,但当你深入其作品之中,就能感觉到他那悲天悯人,人类生命情感与精神和大自然的意蕴内涵。并且,其内在思想,人类精神情怀表现的非常强烈。

     在宝鸡的画家群中,郑玉林的写意国画可以说是相当有实力的,特别是他的清韵荷花。由他的荷花写意,我联想到了他的散文随笔。我总觉得,玉林兄的文学意象是写意的。你看,在《行者的目光》中,他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摹物,不求形真,重在剖视出人、事、物中所蕴含的充满灵性之美的精神,就像他作画一样,将神融于象内,如龙之点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富有了生命活力。换言之,他笔下的审美意象,不是那种刻板的画像,也不是活而无神的呆象,而是充满生命活力,蕴含着精神性灵的生命之象,给人带来的是那种神韵美。

     在我看来,玉林兄十几万字的作品中,最具特色、最具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的,不是那些匆匆走过的国外掠影,而是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素描。如《母亲的目光》、《父爱如禅》、《人生韵味》等篇章,它所透出的是作者越来越崇尚和张扬的主体精神,注重写意,创造意境。这些作品紧贴现实生活,文学意象中包含着一种神韵,而这种神韵使他的文学意象具有了艺术生命活力。

        他笔下的友人,大多数是我熟悉的,为此,在阅读中更加感觉舒畅,时而击掌叫绝。如《漫话鉴明》、《朋友常智奇》、《方家宋志贤》、《画家王鸿续》、《兄弟杜玉琦》等篇章,极好展现了他作为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的非凡功力和独特视角。对这些人物描绘,笔墨简淡,但却描写得生机勃勃,犹如他的画荷。玉林兄画荷,注重于书法用笔、表现意趣。不论夏荷的碧翠涌动还是残荷的殷实或悲壮,从写“势”入手,“得意”而“忘形”成为他笔下荷花的个性风格。饱满的构图、肆意的泼墨、强烈的黑白对比色调,在无序的点线面组合中突出水与墨的渗化与融合,使荷花的艺术语汇在翰墨淋漓的潇洒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文如其人。纵观玉林兄的散文随笔,我发现,他文中的审美意象,充满了“理趣”。如《唱给自己的歌》、《简单了就快乐》、《踏雪》、《醉月》、《闲呷清茶话忙碌》等篇章,大多是有感而发,率意而为,充满了人之真情真味。可以说,情是贯穿他散文审美意象的意味线,也构成了他审美意象的一个内涵基元。我们读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和描写父亲的文章,会被他那质朴、诚挚而温厚的亲情所打动。读他的“砚边絮语”,又能从中窥探出他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心理结构的脉络。即就是在海外“匆匆走过”,其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人生体验。这些散文中,虽以叙为主,但叙中仍充满理趣。
其次是他的随笔中,充满了“事趣”。品读他的游记,他所叙述的故事很耐读,很有意味。如《孔庙写意》、《周庄水韵》、《丽江遐想》、《水墨乌镇》等篇章,多以侧写为主,观察入微,渗透着人情人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到其中有一种生命灵性的东西在流动,而且期间的起承转合,意象转换等等之中,有一种“生气与灵机”。

     其三是他的散文中,充满了“情趣”。情者,性也。它是人的本性,也是文学艺术的根本特性,无情便无文学。玉林兄在作品中对情的审视和剖示,之所以让人动情,丰富有趣,富有美感,我以为,这与其身为画家是有关系的。他笔下的气韵与意象,不仅有他本人的豪爽性格和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更源自他那随遇而安的豁达情怀,源自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本源的尊重。这一点在其《娜娜妹子》、《为镜子而生的女人》中,可窥一斑。

     其四是在他的文中,充满了“景趣”。我们看到许多写游记的人,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玉林兄的游记,则是因景而写情。这样,景色在他的笔下就已不是纯客观的“映像”了,它们成了一种审美对象,有了美的情致,有了美的意味,有了美的趣味。我以为,他的游记写作,特别是在写景造境上,更多的是从中国古典诗画中汲取了营养,品读过后,总带有一种古典诗画的意境和韵味。
境生象外,韵外之味。

    正如玉林兄自己在《传统的启示》中写道的那样:“作为画家,我不反对文化多元化,但相信在水墨艺术的人生中,传统之神往往时不时的会给你暗示,如果我们经常思索和谛听,就能觉察到这种信息,她会引导你前行,并慢慢地让你觉悟去向。”

      读《行者的目光》,犹如品食甘饴;愿玉林兄有更多地美文呈现。

               贾 敏                  
2010年4月4日(复活节)

 

上一篇:撩起敦煌性文化神秘面纱【暂无音频】 [2011-01-31]

下一篇:一位知青的西山情结【音频暂无】 [201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