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话剧《面皮》编剧张骥:五年精擀制 面皮端上桌

编辑:刘涛 来源:宝鸡电台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这段时间,话剧《面皮》在宝鸡演出,成为宝鸡人朋友圈热议话题。很多市民不禁好奇,为何选择“面皮”为题?这个故事是否有原型?记者就此专访了《面皮》的编剧张骥。

张骥,1969年生人,是宝鸡市艺术剧院国家二级编剧。他告诉记者,这部原创方言话剧,是自己历时五年,数易其稿创作完成的,整个剧本将近4万字。

不少喜爱话剧的观众都对剧名很感兴趣。这部剧为什么取名《面皮》?张骥介绍, “擀面皮”是宝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不仅是宝鸡人的成长记忆,也让不少人因为这个味道记住宝鸡这座城市,更让宝鸡的一些老百姓闯了路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也赢得“面子”。

张骥:我们是拿面皮来说事儿的,说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人,其实我们最要的是面子,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它套了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虚的面子,所谓“好面子”,还有一个就是真正的“要脸”,这个很重要,比“好面子”更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戏套出来叫《面皮》比较合适。

谈起创作初衷,张骥说,身为宝鸡编剧,对宝鸡的老城区、老故事有着执着的爱好。自己本着“艺术创作应聚焦小人物”,以小人物的生活,揭示时代大主题这一创作理念,选择用“面皮”这个载体,描述改革开放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变。

张骥:这个故事从17年,我在周边到处去看、到处去问的时候,和很多人都聊过,街上的卖面皮的基本上都聊过,而且去这些县上,尤其去八亩沟都聊过。聊过以后,他不是一个人,就很多人很多人的经历放到一起,组成了一个人“红强”,或者组成了一个人“队长”,然后每一个人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张骥的精心打磨下,话剧《面皮》的剧本完成了。这几天,这部剧在宝鸡大剧院精彩上演,全景式再现宝鸡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引起台下观众共情共鸣,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此,张骥很欣慰。他表示,宝鸡是自己的乐土,未来会创作更多宝鸡题材的剧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座城市。

张骥:九艺节的时候,我给高新写过一个长乐塬的戏,叫《追赶太阳的人》,也是写宝鸡的。我觉得宝鸡可发掘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说宝成铁路,中国第一个电气化铁路,它所覆盖的那些故事。下一步还是要做这些事情,把宝鸡的有些故事都应该给它挖出来,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它肯定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

记者:赵芳

编辑:晁东

上一篇:话剧《面皮》带火了宝鸡面皮产业 [2023-09-04]

下一篇:老种子漂流记:为种子找新家 10年来保育…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