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发扬中秋文化,不妨打好商业牌

编辑:王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中秋节即将来临,许多商家开始打着中秋的旗号大搞节日促销,连国际知名冷饮品牌都开始针对中秋节推出月饼冰激凌系列,试图在中国传统节日消费市场分得一杯羹。

  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商家的狂欢节,不少人也因此开始忧虑商品经济对于传统文化的蚕食程度,甚至担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已经异化成庸俗不堪的商品了。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特性。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产生于农耕社会,和农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的时代里,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应该有新的包装形式,这个形式应该与这个时代人们的要求一致。商业手段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包装,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如果能打好商业这张牌,发扬传统文化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甚至高深莫测的,他们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类诗句,未必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但外国人开发的“愤怒小鸟”游戏,却能巧借中秋节元素,不仅让外国人体会浓浓的中秋文化,也让无数中国人感到亲切。又比如,前不久在票房上大获全胜的电影《功夫熊猫2》,之所以能在全球取得巨额票房收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作者在好莱坞商业模式中,巧妙注入了中国文化的经典因素。影片中的太极、火锅、二胡、毛笔、亭台楼榭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音乐、功夫、饮食、书法、建筑等无不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写道,只要对我们有利的就可以拿来使用,但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反对用商业手段发掘传统文化这件事本身,而是要警惕个别商家为了获得利益,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加入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做有损传统文化的事。

  早在西周时期,《周礼》中就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千百年来,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合法规范的商业运作和市场行为被拿来使用,并不意味着包装之后的传统文化变味。在时代长河里,传统文化原有的“外套”早已不大合身,这时,在传统文化中加入一些商业的亮色,用商业这件新衣重新装扮它,正可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中西合璧·书画同源”展示中国当代书画… [2011-09-07]

下一篇:非遗将建警告退出机制 有退出才有真正的… [201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