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杂文荟萃

从《史记》看“诋毁”(宝鸡 吴利强)

编辑:王沣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闲来读《史记》,从《本纪》、《世家》到《列传》,特别是《列传》部分,“诋毁”二字频频跃入我的眼帘,触动我的心弦,发人深省。

  据不完全统计,《史记》中前后出现过“诋毁”、“诽谤”、“诬陷”、“陷害”和“说坏话”等词超过了二十次,被“诋毁”的人也有二十几个,这些人大多都是忠臣良将,功勋卓著,封侯拜相,位列九卿,声震朝野。可后来,都一一遭“诋毁”,并且,遭“诋毁”的人大多都在劫难逃,几乎不能幸免,不是被杀,被贬,就是逃亡。《史记》中诋毁的伎俩无奇不有、层出不穷,而且屡试不爽,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或许,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人的为官处世和种种遭遇之后,才会多多少少明白些什么吧?

  1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劝告,迫使齐景公在夹谷相会上放弃了杀死鲁定公的计划,齐景公为了表示对鲁定公歉意,归还了从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和龟阴三地。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官职升到代理国相,孔子参与国政3个月,杀死了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国知道后,害怕鲁国会在孔子的治理下成为霸主,对齐国构成威胁,因此,齐景公挑选了80个能歌善舞的美貌女子和120匹骏马送给鲁国,鲁国重臣季桓子干脆向国君告假,整天寻欢作乐,不去过问政务。孔子认为鲁国成不了大事业,便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以孔子在鲁国的同等俸禄礼遇他,让他参与卫国的朝政。可是,没过多久,卫国的大臣嫉妒孔子,在卫灵公的面前诽谤他。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于是派兵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害怕在卫国受到陷害,仅仅居住了10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2韩非,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他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著作来抒发自己的不得志,阐明为政治国之道。秦王嬴政读后,感慨地说:“唉,我要是能和写这些书的人交往,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韩非到了秦国以后,秦王很欣赏他。李斯和姚贾非常嫉妒,就在秦王嬴政面前诋毁他说:“如果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肯定会帮助韩国。如果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回到韩国,肯定会成为大王您的祸害。不然给他安个罪名,处死他。”嬴政同意了。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逼他自杀,韩非无奈,只能服毒自尽。

  3齐景公时,晋国和燕国分别出兵攻打齐国,齐国几次派出军队应战,都大败而归,齐景公非常担心。晏婴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齐景公看田穰苴很有才华,就封他为将军,让他马上派兵去抵挡燕国和晋国的军队。田穰苴不仅打败了齐军,还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最后凯旋而归。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来犒劳将士,任命田穰苴为大司马。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国氏等人妒忌司马穰苴,就在齐景公面前诋毁他。齐景公于是解除了司马穰苴的官职,司马穰苴郁郁而死。

  4吴起,卫国人。吴起喜欢兵法,曾经拜曾子为师,学习治国之道,后来到鲁国做官。鲁穆公见他忠心可嘉,就任命他做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吴起果然不负鲁穆公的重托,率领鲁国军队大胜齐军。鲁国有的人非常嫉妒吴起,就暗中诋毁他,说他从不相信别人,而且非常残忍狠毒,一点儿都不孝顺,他母亲故去,但是他为了做官,竟然不回去奔丧。国君怀疑他,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向国君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能得到将军的职位。鲁国是个小国,如果任用一个会打仗的将军,就会被其他国家误认为我们鲁国很有野心,那样的话,对鲁国十分不利。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国君要是重用吴起的话,就等于得罪了卫国。鲁穆公听到流言,就慢慢地对吴起有所猜疑,逐渐疏远了吴起。吴起被鲁穆公疏远后,没有办法,只能去其他国家发展。

  5伍子胥,楚国人。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囊瓦为统帅,领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子胥率军应战。双方在豫章会战,伍子胥大获全胜,并夺取了楚国的军事重地——居巢。公元前506年,吴国发动全部军队与汤、蔡两国组成联军,合攻楚国。伍子胥等人进军郢都,楚军多次阻击,吴军五战五捷。不久,吴军杀进楚国的都城,楚昭王见势不妙,仓皇出逃。当时,吴国采用了伍子胥等人的战略,军事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楚国、齐国、晋国和越国无不畏惧。阖闾死了,夫差继位以后,任用伯噽为太宰,操练军队。吴国太宰伯噽和伍子胥一向不和,就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伍子胥为人残暴,不讲情义,猜忌阴险,恐怕会给我们吴国带来灾难。上次大王要攻打齐国,伍子胥劝您不要去,但后来大王派兵去攻打齐国而且大胜而归。伍子胥因为大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觉得很羞耻,就对大王心怀怨恨。现在您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向您进谏,企图破坏您的大业。他心里只盼望大王您战败,那样就能证明他自己的高明。而现在,大王没采纳他的建议,还要亲自出征,率领全国军队攻打齐国,他就不上朝,还假装有病,不跟大王您一起出征。他出使齐国的时候,还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他作为大王您的臣子,在吴国不得志,就勾结外面的诸侯,还自以为是先王的谋士,对大王您指手画脚。大王您一下不听他的话,他就抱怨您。希望大王早想对策。”吴王说:“你就是不说这些,我也早就怀疑他了。”就派使者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杀。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天啊!奸臣伯噽要做乱,我千辛万苦让你父亲称霸,又忠心耿耿辅佐你当上国君。现在你竟然听信小人的坏话,要杀害长辈。我已经看见吴国的末日了!”于是,自刎而死。

  6苏秦,东周洛阳人。他曾经到周朝东边的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燕文侯拜苏秦为国相,让他负责合纵的事情。苏秦成功地说服东方六国的国君,建立了合纵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还当上了六国合纵的纵约长,担任了六国的国相。燕文侯死了,燕易王刚即位,齐国就派兵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的10座城池。燕易王非常生气,就派苏秦出使齐国,把丢失的国土收复回来。苏秦成功地说服了齐王,齐王就把10座城池归还了燕王。有人在齐王面前诋毁苏秦说:“大王,苏秦是个左右不定、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人。”苏秦知道后,担心齐王降罪给他,就回到了燕国。

  7甘茂,下蔡人,曾拜下蔡的史举为师,学习各种学说,后来通过张仪和樗里子拜见了秦慧王。秦慧王见了他以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将军,派他协助魏章进攻汉中一带。秦慧王死了之后,继位的是武王,属侯赢辉和国相陈壮造反,秦王派甘茂率军平叛,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秦王任命他为左丞相。武王死后,他的弟弟继位,称为秦昭王。秦昭王派樗里子和甘茂讨伐魏国的皮氏城。甘茂向秦昭王进言,建议把武遂还给韩国,向寿(是太后的亲戚,从小和秦昭王一起长大,所以得到了昭王的重用)和公孙奭反对,但秦昭王不听,把武遂还给了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对甘茂心怀怨恨,就在秦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害怕,就放弃攻打魏国,逃亡国外。

  8信陵君,魏国公子吴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信陵君为人仁义,礼贤下士,他对人非常谦和,屈尊结交,所以,投靠他的食客多达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为魏无忌贤能,十多年不敢对魏国心存野心。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又要进攻邯郸城。信陵君窃符救赵,使邯郸转危为安,赵国也得到了保全。魏王因为信陵君偷了兵符,假借自己的命令控制了军队,还杀了晋鄙,对他心怀怨恨。信陵君也知道魏王怨恨自己,就在赵国呆了10年,没有回魏国。秦国听说信陵君在 ,就不停地派军队攻打魏国,魏王焦虑万分,派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魏王见信陵君回来,马上拜信陵君为上将军,魏安釐三十年,信陵君派使者去诸侯各国求援,诸侯听说信陵君担任魏国的将军,钦佩他的仁义,就派出军队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个国家的军队在河外迎击秦军,击退了蒙骜,并且趁胜追击秦军,直到函谷关。当时,信陵君威震天下。秦王对信陵君非常忌惮,就派使者带着万两黄金去魏国寻求晋鄙的门客,他让们在魏王面前诋毁信陵君说:“信陵君在外流亡10年,现在担任魏国的将军,诸侯各国的将军都听从他的命令。诸侯各国只听说有信陵君,却不停说有大王。信陵君更是想利用现在的机会南面称王。诸侯各国畏惧信陵君的威势,也打算一起支持他。”魏王每天都听到别人对信陵君的诋毁,不由得不信,最后终于罢免了信陵君的职务。信陵君知道内情后,就推脱不再上朝,每天沉溺于女色,整天纵酒狂欢,4年以后,竟然病死。

  9屈原,名平,担任过楚国左司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白国家治乱兴衰的道理,擅长辞令。屈原不但经常和楚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制定各种政策法令,而且负责接待各国来的使者,处理楚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楚国有个大夫,姓上官,他虽然和屈原职位相同,但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他就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朝廷内外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每公布一条法令,屈原就会自吹自擂,说是自己的功劳。”楚王听了非常生气,就慢慢地和屈原疏远了。楚怀王在宫殿里被郑袖迷惑,在朝廷上被张仪欺骗,最后疏远了屈原,反而去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楚国令尹子兰听说流放在外的屈原对他心怀怨恨,非常生气,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在自己旁边啰啰嗦嗦,就听信了上官大夫说的坏话,又把屈原放逐到更远的地方。愤怒和忧郁充斥于胸,屈原写下著名的《怀沙》一赋后,就抱住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楚国国君和百姓。

  10贾谊,洛阳人,18岁就能吟诗作赋写文章。贾谊精通诸子百家,才华横溢,在他20来岁时,文帝召贾谊为博士。贾谊不仅才华出众,还非常关心当时的政治局势。他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文帝即位的几十年天下太平,应该改正历法并且振兴礼乐。文帝听了他的建议以后,就想任命他担任公卿的职位,但绛侯、灌侯、东阳侯以及冯敬他们的属下都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说:“贾谊只不过是一个洛阳人,年纪轻轻的,稍微学到点东西就想着执掌朝廷的大权,扰乱皇上您的决定。”文帝听了他们的谗言以后,就逐渐疏远了贾谊,也就不听取他的建议,还让他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

  11李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时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向他学习辅助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秦王嬴政先任命李斯为长史,后又升为客卿,在李斯的帮助下,嬴政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统一了中国,李斯也就理所当然地做了秦朝的丞相。胡亥当上皇帝以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在朝廷上接见大臣,一直呆在宫里,所有大小事情都由郎中令赵高决定。赵高听说李斯不满,就趁二世和姬妾们玩乐的时候,派人告诉李斯说:“皇上有空,可以进宫奏事。”李斯就去求见胡亥,但是胡亥玩得正高兴,就没有接见他。李斯一连求见了三次,都是如此。胡亥非常生气,就对赵高说:“我空闲的时候,丞相不来,每次我要休息的时候,丞相就来商量事情。丞相他是看不起我呢?还是怎么样啊?”赵高就趁机诋毁李斯说:“陛下您难道不知道吗?丞相亲自参与了沙丘之谋,现在陛下您已经当上了皇帝,但是他的地位却没有提高,丞相他是想让您封他为王啊!”胡亥大吃一惊,连忙问为什么?赵高就诬陷李斯想造反,胡亥勃然大怒,命令赵高查办李斯。在赵高的严刑拷打之下,李斯含冤认罪。二世皇帝二年,李斯被判在咸阳街市腰斩。

  12蒙恬是秦朝一位很有名的大将,深受秦始皇的赏识,他的弟弟蒙毅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上卿。又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命令蒙毅惩处他。蒙毅不敢违抗皇上的旨意,就依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并开除他的宦官官籍。后来,秦始皇又觉得赵高平时做事十分认真,就免了他的死罪,并且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对蒙毅怀恨在心,太子确立后,便派遣使者假传圣旨,说公子扶苏和蒙恬有罪,责令他们自杀。公子扶苏不辨真假,奉旨自杀,蒙恬请求申诉,被剥夺了职务,交给狱吏囚禁起来。太子胡亥登位为二世皇帝,赵高受宠信。他不时毁谤蒙氏兄弟,弹劾他们。蒙氏兄弟先是被囚禁,后来被杀害在狱中。

  13周勃,沛县人,汉高祖即位以后,周勃由于战功显赫,被封赐列侯的爵位,号称绛侯。汉文帝即位之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赏赐给他五千斤黄金,一万户的封地。十几个月后,汉文帝对周勃产生了怀疑,免去了他的丞相职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有人对绛侯心怀嫉恨,就趁机上书皇上诬告他谋反。文帝以为是真的,大惊失色,立刻派人把绛侯抓了起来,囚禁在牢狱里。后来,周勃用千金来贿赂狱吏,又送厚礼给薄太后,最终,汉文帝查清他并没有谋反,下令释放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

  14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与高祖同乡。吕雉太后的妹妹吕嬃嫁给了樊哙,所以,樊哙便是皇亲国戚。原先,樊哙是个杀狗的屠夫,与汉高祖的关系很好。樊哙英勇威猛,跟随沛公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沛公先是封他为国大夫,随着樊哙的战功不断,他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最后被封为贤成君。鸿门宴上,因为樊哙及时救护了汉王脱险,汉王内心对樊哙充满了感激之情,就封他为列侯,称为临武侯。后来,樊哙又跟随汉王大破秦军,樊哙被升为将军。楚汉争霸的时候,樊哙又随汉王打败了项羽,汉王当上了皇帝之后,他又随高祖平定了燕地、楚地的叛乱,捉到了韩信,高祖改赐樊哙为列侯,用舞阳作为赏赐,樊哙被称为舞阳侯。过了不久,燕王卢绾谋反,高祖派樊哙去攻打燕国。当时汉高祖病得很厉害,于是就有人趁机说樊哙的坏话,说他勾结吕氏,等皇上一去世,就带兵杀尽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高祖以为是真的,非常气愤,就派陈平和周勃去夺了樊哙的爵位,并命令他们在营中处决樊哙。

  15汉朝的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他酷爱读书,又深受儒生的影响,写下了著名的《子虚赋》。汉武帝看了《子虚赋》,大加赞赏,立刻任命司马相如为郎官。后来,武帝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并派他出使邛、笮等地的小国,他不辱使命,顺利地平定了西夷,各地的君主都主动地请求归附汉朝。于是,曾经边界上的关隘如今已拆除,各地互相往来沟通,友好相待,到处一片兴隆景象。司马相如回来向武帝报告,武帝非常高兴。从那以后,有人上书告相如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因而失掉了官职。

  16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人,他通晓《春秋》,景帝时代,董仲舒被封为博士官。董仲舒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合乎礼仪,在当时很有名气。董仲舒曾经被贬为中大夫,住在家里,这段时期他撰写了《灾异之记》一书。当时正好辽东高帝庙发生了火灾,主夫偃嫉妒他的才能,就偷走了他的书献给了皇上,想陷害他。皇上让儒生们传看这本书,儒生们都认为书中的情节带有讽刺意味,内容下流愚蠢。于是,董仲舒被交给司法官,判处死刑。后来,皇上又下诏赦免了他。

  17郅都,西汉时期河东郡杨县人。汉武帝在位时,他担任郎官,汉景帝继位后,他又晋升为中郎将。因为郅都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经常当面训斥有过错的大臣,很快就得到了汉景帝的信任与重用。汉景帝七年,郅都被迁升为中尉。这个时期,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犯法的多是皇亲国戚、功臣列侯。郅都率先采用酷刑,致使列侯和皇室贵族都胆战心惊,不敢正视郅都的眼睛。人们背后叫他“苍鹰”,形容他执法异常凶狠。后来,汉景帝派他镇守雁门郡,抗击匈奴。匈奴人对郅都为人处事早有所闻,一听他就任雁门太守,来戍守边境,个个惊恐万分,赶紧带领军队撤了回去,从此远离雁门。匈奴人对郅都恨之入骨,就派人偷偷来到内地,到处散播诽谤郅都的谣言。窦太后本来就对郅都有成见,听到谣言后,也不管是非黑白,就立即下令逮捕了郅都。汉景帝知道郅都是个忠臣,被人冤枉,想释放他。但在窦太后的蛮横干涉下,郅都最终被处死。

  18张汤,西汉时期杜县人。张汤为人狡诈,爱占小便宜,善于用阴谋诡计控制操作别人。等到位列九卿的时候,又拼命巴结名士大臣,虽然有时志不同道不合,但表面上却显示出十分崇敬他们的样子。张汤之所以能当大官,身居要职,就是因为他很会做事,因此,越来越受到器重,被升任为御史大夫,他的权势也威震朝野。赵王平日受尽张汤的刁难,怀疑张汤和下属鲁谒居合伙干了坏事,就上书皇上。长史朱买臣和另外两个长史平日受尽张汤的凌辱,也都记恨张汤,想陷害他。这几个人就结为一气,搜寻张汤罪状,等待机会揭发。朱买臣等人派官吏分头把张汤同党田信等人捉拿归案,强行逼供,录下证词。说张汤每次奏明皇上要办的事情,田信都预先知道,田信就事先囤积货物,获得大利,跟张汤平分。汉武帝这才知道张汤心怀不轨,欺骗了他,不由得龙颜大怒,立即派人审问张汤。张汤自知难逃一死,自己伏剑自杀了。

  在众多被“诋毁”的人中,逃过一劫,幸免于难的只有三人,这简直是意外中之意外。

  1陈平,秦末阳武县人。他起先投奔项羽,项羽任命陈平为信武君,后投降汉军,汉高祖任命他为都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给汉高祖告发齐王韩信阴谋造反,汉高祖意识到攻打韩信的危险性,但是他又不能容忍韩信背叛自己,因此让都尉陈平想一个既能除掉韩信又不需要动用武力的方法。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谋擒获了韩信,因为陈平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所以汉高祖加封他为户牖侯,并且准许陈家世代承传爵位。陈平跟随汉高祖以来,一共出过6次奇谋妙计,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汉高祖总共增加了6次对陈平的封邑。汉惠帝六年,陈平担任左丞相,因为捉拿舞阳侯樊哙一事,吕嬃一直怨恨陈平,多次向吕太后诋毁陈平说:“陈平担任丞相的要职却不理政务,只知道每天饮酒作乐,还玩弄妇女。您应该严厉地惩罚他才对!”陈平听到以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放纵地饮酒作乐。吕太后知道后,心里暗暗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小孩和妇人的话不能够相信’,只要你不反对我,我也不会对你不利,你不用担心吕嬃说你的坏话。”

  2袁盎是楚国人,文帝时担任中郎将。袁盎精细过人,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名重朝廷。宦官赵同仗着皇上的宠信,常想谋害袁盎,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袁盎十分生气,却也无可奈何。袁盎的侄子袁仲看见袁盎经常被赵同欺负,心里很不平,对袁盎说:“您跟他针锋相对,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在皇上面前的诋毁不起作用!”袁盎终于有了机会,一次,汉文帝出门,赵同也在身边陪着,袁盎当着赵同的面对皇上说:“我听说能够与皇上同乘一辆六尺高的大车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如今就算汉朝缺乏这类人物,皇上也不至于和一个受过宫刑的人同乘一辆车呀!”汉文帝听了,就示意赵同不要跟着去了,赵同只好下了车,显出一副难堪的神情。

  3汉武帝刚登位,下令召选一些品行高尚并且有文才的人,当时公孙弘已经60岁了,被征召当了博士。元朔三年,公孙弘当了御史大夫。公孙弘是个才子,见多识广,虽然身居高位,生活上却非常简朴。皇上发现他诚实忠厚,又善于辩论,不但熟悉法令条文,精通官场事务,而且还懂儒学,因此,十分欣赏他。他的建议多数被采纳,越来越得到皇上的重用。后来,公孙弘又当上了左内史,地位步步高升。皇上觉得公孙弘谦恭礼让,更加看中他,不久,公孙弘就当了丞相,被封为平津侯。皇上身边的一些很受宠的大臣,常在背后说公孙弘的坏话,可是皇上却越发善待公孙弘。

  从以上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诋毁的人与被诋毁的人大多都同朝为官,诋毁的人大多都心胸狭窄,对他人有成见,好与人结怨,又嫉贤妒能,为争权夺势,邀功得宠,往往不惜任何手段。那么,诋毁的手段之所以防不胜防,屡屡凑效,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一,是因为:“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淮阴侯列传》)功臣良将常常受命于危难之中,用自己的奇谋大计和赫赫战功为君王拼得天下,等到天下太平,君王高枕无忧之时,他们也就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君王可以弃之如草芥,甚至痛下杀手,以绝后患。司马穰苴、吴起、信陵君、甘茂、周勃和樊哙等虽受命于危难之中,救国于水火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仍敌不过巧舌如簧,阿谀奉承,最终功成身败,郁郁而死。

  其二,一个主要原因是皇权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君王掌管着臣子百姓的生杀大权,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礼教下,如果谁胆敢图谋不轨、欺君罔上,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住自己的江山,便可以不念旧情、不顾亲情,一怒之下,不是免职贬谪,就是将你处死,真所谓伴君如伴虎呀!韩非、屈原、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等人都才华出众,有治国安邦的能力,可是,一旦冲撞了国君的威严,有倒行逆施的怀疑,也只能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甚至含恨而死。

  其三,是因为诋毁的人迎合了统治者(君王)的意愿,满足了他们骄奢淫逸、自以为是和高高在上的虚荣心。那些奸贼佞臣就投其所好,巧舌如簧,颠倒是非,煽风点火,直至激怒君王,让君王信以为真,做出了不理智的判断,使诋毁的人达到了预期的果效——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而实际上,是这些工于心计的奸贼、小人蒙蔽了君王,将君王玩弄于手掌之中,残害了忠良,达到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孔子、韩非、伍子胥、屈原、蒙恬、李斯等人虽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然而,小人当道,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免不了被驱逐、被流放、被杀害的可悲下场。

  其四,与君臣之间的亲疏程度有关系。李斯诋毁韩非能够凑效,是因为李斯是朝中重臣,嬴政有许多事情还要倚重李斯。韩非虽说很有才华,秦王嬴政很欣赏他,但他毕竟是韩国人,相比之下,李斯是嬴政的人,韩非仅仅是个外人罢了。胡亥当上皇帝以后,李斯虽是两朝元老,又是丞相,但胡亥唯独宠信赵高,赵高就趁机在胡亥面前诬陷了李斯。再说屈原吧,楚怀王的时期,他帮助楚怀王制定各种政策法令,处理楚国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但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也就是顷襄王,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在自己旁边啰啰嗦嗦,加上顷襄王的弟弟子兰与上官大夫合伙诋毁屈原,顷襄王就听信了他们说的坏话,把屈原放逐到更远的地方。伍子胥呢,在临死的时候说:“我千辛万苦让你父亲称霸,又忠心耿耿辅佐你当上国君。现在你竟然听信小人的坏话,要杀害长辈。”说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屈原和伍子胥都是被下一代君王遗弃的人,他们怎能胜过那些当朝受宠信的人呢?司马穰苴、苏秦、甘茂和贾谊等人自不必说,与诋毁他们的人相比,他们和君王的关系就疏远的多了。

  俗话说,平庸的国君赏赐自己宠信的臣子,惩罚自己厌恶的臣子;英明的君主赏赐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处罚那些真正有罪的人。诋毁的伎俩能不能被识破,还要看被辅佐的君王是明君还是昏君。陈平、袁盎和公孙弘之所以幸免于难,毫发无损,反而,被君王宠信有加,除了遇上明君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还有被利用的价值吧。至于郅都和张汤,都是酷吏,为人凶狠残暴,得罪了不少权贵和下属,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了。

  “一个人得意的时候,就肯定会有失意的时候。”(《孙子吴起列传》)乐毅说:“开始好的,不一定结果就好。”(《乐毅列传》)“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些话说的也不无道理吧?可怜的是,那些古代的贤德之人都死于非命,被残酷的封建统治制度吞噬了宝贵的生命。

  生活在现代的文明社会里,我们也时常会遇到一些心胸狭隘、妒忌心强,喜欢说是道非,散布流言蜚语,妄想靠诋毁他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伪君子、小人,但我们未必就害怕他们。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法律、讲公德的社会,那些存心诋毁、诽谤他人的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够不成违法犯罪,也必将受到良心道德的谴责。常言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小心口舌是非,以免惹祸上身 。那些常常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恶语中伤他人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原形毕露、丑态百出,到那时,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真是咎由自取、可笑至极啊!

上一篇:“领导人很忙”是个绝妙外交辞令(汪忧草) [2014-01-26]

下一篇:警惕那些顺手牵羊之人(宝鸡 崔妍) [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