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宝鸡新闻

向“新”而生 向“智”而进 向“绿”而行

编辑:刘涛 来源:宝鸡电台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扶风新兴产业园里,比亚迪汽车线束生产线产出的零件被运输到全国各地;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里,生产出的200多辆氢燃料载货车已在上海投入使用;凤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由矿山转型而成的矿山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拔地而起……这是我市把推进高质量项目作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牢牢抓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聚合力,添动力,强效能的生动实践。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全市37个省级重点项目、3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位列全省第一。

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工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树牢“工业首位”意识,鲜明“工业挑大梁”导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强”带动“宝鸡强”。

连日来,多路记者走进项目建设现场,与企业代表、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探索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宝鸡密码。

项目建设蓄势新质生产力

记者日前在扶风新兴产业园比亚迪汽车线束生产线的项目现场看到,宽敞的车间里,工人们有序地操作着手上的线束零件,这些零件经过多道工序后,将被运输到全国各地的比亚迪工厂,成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元件之一。

据了解,比亚迪汽车线束生产线项目厂房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引进和购置相关机械设备300余台(套),组建汽车线束及零部件生产线15条,带动就业2400人。

扶风县新兴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张铁柱:园区组建了项目服务专班,从项目立项、审批、建设、招工、投产等为企业提供全过程、五星级“店小二”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遇见的堵点、难点问题,该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建成投产用时不到3个月,刷新了扶风项目建设新记录。

随着项目的加速推进,科技与产业之“手”越握越紧。位于扶风县新兴产业园东区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一期投资30亿元,占地1400亩,建设整车线束、减震器、天窗、动力电池相关部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目前10栋标准化厂房建成封顶。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安置就业1.7万人左右。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不久,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200多辆氢燃料载货车已在上海投入使用,目前,企业正按照订单扩大生产。2023年底,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加氢站建成投用,为公司旗下重型卡车、物流车、环卫车及其他氢燃料车辆提供加氢服务,标志着陕汽商用车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迈出重要一步。

宝石机械自主研发的中石油首套成套1200标方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在吐哈油田成功投运,实现光、储、网电协同调度和制氢功率动态适应;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进行输氢管道的试验,标志着在高压高比例掺氢输送用焊管产品开发与可靠性评价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天联汇通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可生产RTP输氢柔性管道的企业;宝光联悦氢能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天然气制氢……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建设研发平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牛冠军:进一步统筹科技资源,策划了40多项本地科技创新项目以及20多项协同创新项目,共同支撑宝鸡未来产业聚集区建设,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智能制造按下快进键

全自动生产线、机器人电焊工、数字化车间……如今在我市,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宝鸡制造业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还有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在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看到,上料、折弯、焊接……自动化钣金加工生产线上,一台台设备正高速运转。37岁的钣金班班长刘鹏回忆道,2014年初到企业时主要以手动作业为主,日产8台左右,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如今引进大量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各种基础建设,由最初的月产200-300台发展到如今的800-900台,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自动化设备代替繁重的人力劳动,生产效率直线提升,公司也被评为陕西省智能化绿色工厂。

走进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只见机械设备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智能机械臂自动将零部件搬运到加工位,工序完成后又挪走,上万平方米的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在巡视,偶尔看一眼监控设备。总工凤绪才介绍,整个车间这么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全靠MES系统在指挥!MES系统相当于车间主任,给不同的机器设备派活,管理整个生产过程。MES系统可以迅速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工艺流程、配备原料、准备刀具、给十多个加工机床分工、安排质检验收、成品包装,整个产品生产一气呵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工人不需要接触产品,甚至不用去车间,在手机上就能完成一些调整。从订单到供应链,再到生产线上制造、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数字车间”不仅让宝鸡机床生产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也实现了智能化。

近年来,宝鸡市深入推进工业强市“15513”工程,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突破、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发力点,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传统工业、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强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截至2023年底,全市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及企业数量达到17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及企业达到23个,智能制造已涵盖汽车及零部件、钛及新材料、数控机床、石油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和“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产线”的多层次新智造企业群体,“宝鸡制造”向“宝鸡智造”加快转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绿色转型积蓄发展新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凤县新兴工业园内的凤县绿能新材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这家由矿山转型而成的企业依托丰富的碳酸钙矿产资源,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路。最近,该企业还生产出了一种可以漂浮在水里的碳酸钙粉。

凤县绿能新材有限公司业务厂长吕明杰:这个就是我们通过改性生产出来的活性活性碳酸钙。粉质更细,用途更广,附加值更高,价格会增加了1.5倍左右。今年投入2000万元建设高端钙基材料生产线,实现了300目至3000目产品全覆盖,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凤县留风关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和综合办公楼正在加紧建设。凤县留凤关镇副镇长王成告诉记者,孵化基地是以尾矿、废渣综合利用、稀贵金属回收提取产业体系为主导,探索引进采矿废石制备石骨料、固化剂等砂源替代材料和凝胶回填利用项目入驻基地,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用。其中矿山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年处理能力可达70万吨,将填补凤县矿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空白。

近年来,凤县着力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中寻找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探寻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秦岭重点保护区内38户企业矿业权全部退出,银湘矿业、星红铺铅锌矿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库”,四方金矿、二里河矿业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汉和新材料、鼎川织业等新材料企业相继落户凤县。阴阳极板、矿山弃渣综合回收利用等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建设、当年投产达效。实现了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新兴产业的逐步崛起。

凤县县委常委 常务副县长 焦宝生: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成功去掉了‘矿产一元独大’的标签,走出了一条独具凤县特色、符合凤县实际的绿色转型之路。凤县将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努力在绿色低碳转型上争做西部示范。

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全市上下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牵引,狠抓快推、大干快上,切实在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上下功夫,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记者:杨璐 贾小可 赵倩文

上一篇:宝鸡市人民检察院召开专项活动新闻发布会 [2024-05-08]

下一篇:宝鸡:“五一”假期收获超高人气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