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编辑:刘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陈肖舒

原标题: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上,东北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抓住新的重大机遇,着眼短板深挖潜力,立足优势强化信心,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努力把资源、生态、科研、产业、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谋长远之势: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曾占据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当前,应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锚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这一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培育好航空制造、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抓好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重大技术装备以及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

需要看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东北的科教、人才以及产业优势,将有更多机会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此,要准确把握东北振兴战略对教育、科技、人才以及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出的新要求,提升区域教育服务能级,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良性循环,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的对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三是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向边境地区集聚,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行长久之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可持续振兴

在可持续振兴过程中,东北地区要特别处理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增强东北地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关键是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加快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海洋经济以及冰雪产业,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健康养老、都市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加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积极探索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者、贡献者以及经营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合理回报。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新时代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增至24.02%,34.64亿亩森林发挥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重要作用。仅黑龙江森林面积就超过3亿亩,位居全国前列;森林植被碳储量9.6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0.44%。当前,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东北林区城市产业结构从“一木独大”向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同时,依托国内大市场,用好冰雪这一宝贵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发展资源,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当前,应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把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尊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冰雪经济。

建久安之基: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贡献

东北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新征程上,应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厚植产业安全基础,强化能源安全保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稳步提升国防安全保障能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商品粮占全国三分之一,调出量占全国40%。然而,也要看到,黑土地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要求东北地区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调动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在粮食生产、储备、稳链、增效、抗灾等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构建起价格、补贴、保险等多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二是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加快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三是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把当家品种攥在自己手上。四是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五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当前,东北地区应在突出抓好高质量原油稳产的基础上,聚焦国家“双碳”目标,持续加快风光核储等一系列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构建能源多元化供给体系。同时,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作者:陈肖舒,系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9KSC112]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孩子遭诱为游戏充值 监护人可否追回? [2023-11-23]

下一篇:以法治力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