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把考古现场变为“大众课堂”

编辑:李艺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2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走进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的马圈沟遗址,不少人聚集在这偏僻的“小山沟沟”。有的围在一个方坑边,手拿一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除泥土,挖出形态各异的石器;有的戴上手套,拿起两个石块对碰,模仿古人类打制石器。一时间,人们“玩”得不亦乐乎。

前不久,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马圈沟遗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旧石器考古发掘”公众考古活动。考古人员在马圈沟遗址前的广场空地处,模拟预埋两处古人类文化遗址,然后把参与者分为考古队和社会公众队两组,各挖一处。

过了几个小时,两处土坑便迥然不同了。考古队基本复原了模拟遗址的原始状态,现场的“火膛”和大块石头,让人能构建出古人类生火、打制石器等场景。社会公众队虽挖出一批模拟打制的石器,但模拟遗址的原始信息基本被破坏。活动结束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法岗博士告诉大家:“考古不仅仅是土里‘挖宝’,还要获取遗址的全面信息,应按照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来操作。”互动体验,寓教于乐,让参与活动的人对考古有了更深的认识。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热门“打卡地”。然而,不少人对考古缺乏了解,有的以为考古就是“挖宝”,有的认为考古离自己很远。在阳原县开展的这次模拟考古活动,一改以往观摩为主的方式,让大家拿起手铲参与发掘,搭建起有趣的文史知识传播渠道,拉近了公众与考古的距离。群众近距离感受考古,能直观认识这门揭示古人类演化、生活方式与人类历史的科学,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爱惜之情。一位参与活动的群众直言:“原先以为拿起铲子就能‘刨出宝贝’,结果好不容易挖出来,还有损坏。看到专业考古队的‘作品’,才知道方法和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模拟考古”让人们身临其境,在“第一现场”探寻历史,了解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让考古现场成为“大众课堂”,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文物、保护文物的热情,也能不断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对考古进行科普,还应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如何用深入浅出的形式,让参与者深切体会到考古活动与文物遗产保护的价值,是考古科普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些地方探索新的呈现形式,取得了不错的科普效果。比如,浙江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办“考古大学堂”,不仅用趣味的讲述方式激发参观者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还着力让他们了解考古工作的流程,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讲好考古故事,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期待更多地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探索开展丰富活动,让群众走进考古现场感受历史脉搏,让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上一篇: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能源革命(评论员观察) [2023-07-12]

下一篇: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人民时评) [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