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队”石欣的多重宇宙

编辑:李艺航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队”石欣的多重宇宙

奋斗者,正青春!

在深圳这座造梦之城

不燃怎么YOUNG?!

这里有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的科创大神

有用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政务专家

还有专利拿到手软的行业先锋……

他们的面孔够YOUNG

他们的灵魂够不一YOUNG

榜YOUNG 2023系列全新启航

别眨眼!


播放视频画中画


  土耳其7.8级地震后的废墟上,河南特大暴雨后的洪流中,云南海拔4000米的深山里……哪里有灾情,哪里就能看到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是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志愿者,从2008年建队至今,已从60人发展至近两千人规模,石欣是这支队伍的创建者和组织者,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狗队”

  今年是石欣从事公益救援的第二十年,他是如何踏上公益救援这条道路的?深圳公益救援队是怎样炼成的?二十年的逆向而行,他曾经历过哪些惊险时刻?又靠着怎样的理想信念坚持了下来?石欣的公益救援故事,还得从“狗队”这个称呼说起。

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队”石欣的多重宇宙

  登山爱好者“老狗”

  时间回到2000年,彼时的石欣刚开始接触户外运动,他形容当年的自己是“大玩家”,登山、攀冰、滑雪、铁人三项都不在话下,甚至还获得了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的称号。

  为了跟更多户外运动“玩家”交流,石欣在当年最大的BBS论坛乐趣园注册了账号,用户名就叫“男人老狗”。

  被问及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网名,石欣笑道:“‘男人老狗’是一个广东俚语,大意是指不修边幅、无拘无束的人。而我是处女座,在现实中很多人觉得我很挑剔、吹毛求疵,索性我就反其道而行之。”

  就这样,“老狗”这个名字成了石欣在深圳户外运动爱好者群体中的代号。

  第一次救援经历

  户外运动兴起,风险也随之而来。石欣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时的情形。

  2003年7月的三伏天,正在睡午觉的石欣接到朋友电话称,有人在大鹏山上中暑晕倒,口吐白沫,情况十分危急。事发地位于一条挑战难度很大的登山路线上,希望他们擅长户外运动的人去帮帮忙。

  当下石欣就约上了山爷、假行僧、阿潘、行云等一行六人驱车赶往大鹏。据石欣回忆,事发地接近最高峰的位置,树木稀少,路径不明,他们抵达现场时已是下午五点。

  “尽管还有人在做心肺复苏,但当事人已经不行了。”石欣遗憾地说道。直到晚上7点,医护团队抵达现场宣布了死亡。

  医护团队撤离后,现场只剩下领队和石欣一行,六人扎了一个简单的担架,开始将死者往山下抬。然而,在山路陡峭、光线不足、人力短缺的情况下,下撤变得异常艰难。

  “当天正值三伏,夜里的气温都达到了30度。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尽快把人运下山,让家属尽快见到他。”最终,整个行动持续到了次日清晨6点,用时整整11个小时。

  正是这次的经历开启了石欣长达二十年的公益救援之路。在往后的几年里,石欣和山友们时不时参与到山地救援的行动中,渐渐地,组建一支队伍的念头诞生了。

  “换作专业的队伍,这样的任务会派出24个人,8个人抬一个人,三班轮换,才能保证较快的行进速度,通常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事后回想起当时的行动,石欣意识到六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

  深圳山地救援队诞生

  尽管石欣早已有了组建队伍的念头,但正式拉起这支队伍,放下企业高管的本职工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搭建平台是在2008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组织下,石欣和同伴赶赴灾区支援,这一去就是一年。

  “当时看到灾区一片废墟,感到需要干的事情特别多,而自己能做的事情又太少,时常会有一种挫败感。”石欣被分配到的绵竹市遵道镇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仅30多公里,400余人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学校、卫生院均严重损毁。

  在遵道镇的一年时间里,石欣与同伴从最初的发放物资,到后来为全镇14个村子设立了14个儿童活动中心,组织孩子们做游戏、背古诗、学算术,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余震中保证他们的安全。在群众生活逐步稳定后,石欣又参与到灾后的产业帮扶工作中,帮助村民重建刺绣、养兔、年画等当地特色产业。

  从和石欣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沉着、冷静、理性且内心强大的人,而他的太太苏敏向我们透露了他感性的一面。“汶川地震带给他的触动特别大,当他跟我说起从废墟里救出的人和小动物的时候,说他看到他们眼神里没有了光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我就知道,他做这件事是认真的,他想一直做下去。”

  2008年9月,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经深圳市体育局批准正式注册成立,石欣成为队长,“狗队”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

  队伍建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救援志愿者行列中,石欣感觉到“能做的事情更多了”。2012年深圳山地救援队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简称深圳公益救援队),石欣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自此,救援队开始从单一的山地救援队向综合型专业救援队发展。

  “从建队起我们的口号一直都是: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在这样的共识下,队员们自掏腰包,多次参加国际救援教练联盟(IRIA)、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各种救援课程,在多项急救赛事中斩获佳绩,2019年成为国内首个获得综合性城市搜救2级能力认证的社会应急队伍。

  前后方联动是深圳公益救援队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科学、高效、精准的作业方式。据石欣介绍,作为民间志愿者组织前往灾区,水、电、通讯、食物等后勤工作往往需要自我保障,而救援信息也更多的来自民间。

  “在复杂多变的灾后环境中,前方队员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这时候就需要后台来支持整个行动,包括对社会资源的调动,对前方需求的响应,信息搜集、技术研判、风险评估、信号区域覆盖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提供,以及后勤物资保障等等。”这一成功经验也写进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测评标准》与《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规范》中。

  15年来,石欣带领深圳公益救援队参与了雅安地震、尼泊尔地震、荆门洪灾、粤北水灾、土耳其地震等50起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参与全国山野区域救援280余次,救助危难群众千余人。如今这支队伍已经成长为拥有山地、水上、高空、城市、医疗、应急通讯六个专业队,近2000名公益救援志愿者的专业应急力量。

  因为热爱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坚持

  回顾种种救援现场,令石欣感到最惊险的经历当属2010年云南大理的一次山地救援行动。

  事发地在海拔4000米的苍山上,经过3天时间完成了搜救失踪“驴友”的任务后,石欣带队开始下撤。

  据石欣回忆,他们当时身处人迹罕至的峡谷中,可以说“无路可走”,要下山必须绕过一条20多米高的瀑布。苍山气候潮湿,植被茂密,路上的石头十分湿滑,救援队只能抓着藤蔓一点点向前。

  就在穿越峡谷的过程中,石欣脚下不慎打滑,抓着藤蔓整身子悬空在了悬崖边。“当时感觉几乎要抓不住了,身上还背着20来斤的救援包,底下全是尖尖的乱石。”即便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石欣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理性。“悬空时我脑海里想的是,如果我掉下去了,也许背包还可以起到一点缓冲作用,说不定脊柱可以保住。”

  值得庆幸的是,同行的队友和村民合力将石欣拉了上来,最终有惊无险。而像这样的危险情景在救援行动中时有发生,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都是救援中可能遇到的次生灾害。那么,是什么让石欣和队员们一次次主动涉险,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公益救援事业?

  “一开始从事这个是因为情怀,后来做得多了,也钻研和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比别人经验丰富一些,更专业一些,可以去做一些推动领域发展的事情时,就变成了一种责任。”石欣把他对公益救援的坚持归结为专业和热爱。

  始于深圳,兴于深圳

  深圳公益救援队的蓬勃发展与深圳这座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石欣介绍,应急救援是随着户外运动而产生的,深圳正是当年国内最早兴起户外运动的城市之一。

  “我们最初能建起深圳山地救援队,也是因为深圳有着户外运动群体的基础,当年大家都觉得去山里帮忙找个人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过多思考,也不值得拿出来大说特说。”石欣并不愿意用“伟大”去标榜公益救援,在他看来,可以挽救生命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年深圳公益救援队都能收到上千份的加入申请,深圳人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也一直打动着石欣。“深圳的年轻人都非常愿意关注公益和参与志愿服务,这也为我们这样一支专业的队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说我们是在深圳‘志愿者之城’的建设中成长起来的。”


上一篇:为群众搭舞台 让文化进万家 [2023-03-20]

下一篇:吴熙纯:亿万年桑田沧海 五十载潜心探究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