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律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起

编辑:王莉 来源:孔子学院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少林寺自“贞观之治”以后,又恢复了往昔的活力。首先是有一批律师,研讨戒律,“虚求一义,洞真谛之源”。他们是:明遵、慈云、元素、智勤等等。明遵是律宗“相部宗”创始人法砺(568—635)的大弟子。

  唐初律学,共有三大学派,即道宣的“南山宗”,最初传播于长安终南山的白泉、崇义、丰德诸寺;怀素(625—698)的“东塔宗”,最初传播于长安西太原寺的东塔。怀素最初从“五律宗师”法砺研习三载,后独立发展为一派;法砺的“相部宗”,最初传播于相州日光寺。

  法砺是灵裕的弟子,后从静洪学习《四分律》,更就洪渊听《四分》大义,又穷究《十诵律》,开拓异闻,参考经论,与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他的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满意、昙遵等人。法砺去世后,少林寺就成为阐扬相部宗律学的一个重镇。唐玄宗时,相部宗由昙一(692-771)传播到会稽的开元寺,传到了长江以南。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下令在长安的安国寺设立“佥 定律疏院”,为的是和合三宗,但效果甚微。此后,虽南山宗特 盛,但另二宗也传至北宋。

  这一时期的少林寺,仍为禅学重镇。人少林寺以修禅观,成为高僧大德企羡之事。德高望重的三藏法师玄奘(600—664)从西天回国后,也曾于贞观十九年和显庆二年两次上书皇帝,请求到少林寺修习禅观并译佛经。

  玄奘的老家,在少林寺西北不远的滑城河村,唐代属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少林寺是“翻《十地》之所”(道宣《续高僧传》卷4《玄奘传》),所以他一再表示“意愿栖托,为国翻译”。

  显庆二年(657年)九月廿日玄奘写给唐高宗的信很长。他先陈述了一番佛理及修佛艰难之状,所谓“菩提路远”,“生死河深”,茫茫三界,浩浩四生,心迷意醉,终逃不出“火宅”,实可悲哉。接着,他又回顾自己,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自少年求法,寻访师友,西迈诸国,多年译经,已感身力疲竭。顷年以来,更增衰弱,甚感伤嗟。他诚恳请求道:“但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一不可。至如研味经论,慧学也;依林宴坐,定学也。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惟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窃承此州嵩高少室,岭嶂重叠,峰涧多奇,含孕风云,包蕴仁智,果药丰茂,萝薛清虚,实海内之名山,域中之神岳。其

  间复有少林伽蓝、闲居寺等,皆跨枕岩壑,萦带林泉,佛事尊严,房宇闲邃。即后魏三藏菩提流支译经之处也。实可归依,以修禅观……使得绝嚣尘于众俗,卷影迹于人间。陪麋鹿之群,随凫鹤之侣,栖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树之阴。守察心猿,观法实相。令四魔九结之贼无所穿窬,五忍十行之心相从引发。作菩提之由渐,为彼岸之良因。外不累于皇风,内有增于行业,以此送终,天之恩也……”

  玄奘上表的第二天,唐高宗即回了一封亲笔信。大意是说:看了来信,知你想晦迹岩泉,托虑禅寂,非常钦尚。而法师已是“津梁三界”、“汲引四生”的大家,又何必人少室修炼呢。请不要再提人少林寺修禅观的事了。

  禅宗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佛教流派,禅宗的奠基者是道信(580~651)。《续高僧传·道信传》说他俗姓司马,不知何处人士。七岁(586年)时出家,十二岁(591年)时人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静修禅业。有二僧,不知从何处而来,也在皖公山修禅,道信拜二僧为师,便蒙受法。

  这二僧之一,就是粲禅师。粲禅师的历史,至今不详。《续高僧传》不为立传,只在《法冲传》中提及“可禅师后粲禅师”七个字而已,使人们知道他是慧可的弟子。此外,《辩义传》记述,仁寿四年(604年)春,辩义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但当地缺水,“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当地的一口泉水“因即奔注”,“至粲亡后,泉固积年”。

  这条材料表明:粲禅师曾活动于“庐州”(隋代无“庐州”,此处似指“庐陵郡”),即今江西省吉水县一带。

  在隋代,北方还活跃着一位“粲法师”,当是另一人。《续高僧传·僧凤传》记述说:“开皇之始(581年),僧粲法师,名重五都,学周八藏。(僧凤)乃委心请道,归宗师传。粲鉴其精爽,美其器略,授以真乘,开十等之差;导以玄辩,竦八势之位……”《续高僧传·道岳传》也记载说,道岳(568~636)十五岁(582年)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

  道信跟二僧习禅十年(591—601年)后,二僧要往广东罗浮山去,不许道信相随。恰在这时,道信获准正式剃度,隶名于“吉州寺”。“吉州”就是庐陵。因战乱之故,道信还被围困在城中七十余日。道信原计划去南岳衡山,却未能成行。这时天下已大乱,贼盗四起。他受道俗之请住江州(今九江市)庐山大林寺,一住十年(约601-611年)。这“大林寺”,一说是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乃是慧远(334—416)开创,并在此结“白莲社”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师”智颉(538-597),也曾两次(589年、592年)驻锡于此。此后蕲州黄梅县道俗迎请道信住“众造寺”。这黄梅县与江州仅一江之隔,位于江北。道信到黄梅后,依然以入山林修禅为主,很

  少住在寺院。

  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有座破额山,又名双峰山,风景佳丽,气候宜人,海拔有1000多公尺,面积约8平方公里,竹林云海,仿佛仙境。道信至此,便有终老之志。

  道信居山,有不少弟子相随。山的周围,多丘陵荒地,他便率弟子开荒种田,“坐作双修”,慢慢积累了寺院财产。这是一个重大变革。僧人摒弃了乞食,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基础,实行“农禅合一”的制度。道信开荒种田的办法,大概得到了蕲州刺史崔义玄的支持。

  大约在唐武德七年(624年),道信在僧俗支持下,在双峰山下建成了禅院——后来被称作“四祖寺”。这时,山中修禅者渐多,到贞观末年,已有五百多人。永徽二年(651年)九月四日,道信去世。弟子弘忍、玄赜等为他造“真身塔”于禅院西北山冈上,今称“毗卢塔”,但大概已是元代重修之物了。1998年5月22日,我冒雨参观了四祖寺。这里正在重建,大兴土木,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法师(1907—  )为功德主。记得唐朝诗人张祜《游双峰寺》云:“月明如水山头寺,仰面看天石也行。夜静深廓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可惜,此情此景,已无处可寻了。

  道信的大弟子中,只有弘忍(601-674)继承了他的事业。

  有关弘忍的最早资料,是他的弟子玄赜所著《楞伽人法志》,大概作于708年左右。而赞宁的《宋高僧传·弘忍传》则作于弘忍死后314年。

  {楞伽人法志》云:弘忍俗姓周,其先寻阳人,后移居黄梅县。父亲早亡,依母度日。七岁(607年)时即出家,奉事道信禅师(此时在庐山大林寺)。他有很大的怀抱,故能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他很勤劳,役力以申供养。虽然不读佛经,讲起话来,却符合佛法宏旨。神秀是他最器重的弟子,亲受付嘱。玄赜也曾在五年间(670—674年)三上双峰山,请教禅理。

  弘忍向弟子们开示《楞伽经》说:这部经只有用心证才可了知,不是文疏的大道理可解释的!

  弘忍临死前告诉众人说:我一生教人无数,优秀的人都去世了。今后传播我的禅道者,只有十个人。我与神秀讨论《楞伽经》,觉得他体会得很畅通、很明白,今后必然利益众生。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才。华州智藏、随州玄约,我已很少回忆起他们了。嵩山老安,是个深有道行的人。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这三人都可以称为人师,然也只是一方人物。越州义方,倒很善讲说。

  弘忍又对玄赜说:你是兼有他们品行的,善自保爱吧。我涅 以后,你和神秀当以佛日再辉、灯重照为大任。

  弘忍于咸亨五年二月十六日面南宴坐而逝,春秋七十四岁。  

  在八世纪上半叶成书的净觉的《楞伽师资记》(敦煌卷子)里,对弘忍有如下评述:

  “其忍大师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在人间有《禅法》一本,云是忍禅师说者,谬言也。”

  所谓弘忍有《禅法》一本,就是后来流传的《最上乘论》。巴黎所藏的敦煌卷子《蕲州忍和尚道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一卷,也就是净觉所否认的那本《禅法》。

  又据《黄梅县志》等地方史料记载,永徽五年(654年),弘忍在黄梅县东北十八公里的冯茂山创建了禅寺。因此山在双峰山之东,故称“东山寺”。宋真宗时改为“真慧禅寺”,元文宗时改曰“东山五祖寺”。

  八世纪以前的资料表明,那时候还没有袈裟传灯的说法;也没有神秀及惠能作偈明心,弘忍半夜传衣给惠能的说法。

  弘忍的时代,黄梅东山成了《楞伽》禅法的中心,人称“东山法门”。但这个法门仍是“口说玄理”、“不出文记”的。后来所传的道信《信心铭》、弘忍《最上乘论》等,应是八世纪或以后的作品。

  弘忍去世二十多年后,东山法门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久视元年(700年),她下令迎请神秀到洛阳。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中说,武则天早已“梦寐斯人”。

  武则天对神秀,给予了超乎寻常的礼遇:他可以坐着肩舆上殿,可以结跏而坐见皇帝。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向神秀行跪拜之礼。

  神秀由荆州玉泉寺北上,共计六年时间,被誉为“两京(长安与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中宗、睿宗)国师”。

  张说在《大通禅师碑铭》中概述神秀的禅法时说:

  “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人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皆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奉持《楞伽》,递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这段文字表明,达摩禅旨的大意在这里还都保持着,仍是奉行《楞伽经》的渐修的禅法。

  神秀在北方有二大弟子普寂和义福,传其禅法。这时,也还没有“南宗”、“北宗”之争。

  不过,张说在《大通禅师碑》中,却提出了一张禅宗传承表:“自菩提达摩,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可传僧粲,粲传道信,信传弘忍……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八琼室金石补正》卷50)这碑,大约立于712年前后。也就是说,张说主张立神秀为禅宗的“六祖”。

  禅宗南北之争,实起自惠能的弟子神会(684—758)。

  神会在开元廿二年(734年)的滑台大法会上,先声夺人,树立惠能的南宗,贬斥神秀的北宗。天宝四载(745年),他应兵部侍郎宋鼎等人之邀至东都洛阳,大讲“曹溪了义”,宣扬“荷泽顿门”。“安史之乱”以后,又有唐宗室、嗣虢王李巨支持南宗顿门之说。李巨是李邕的次子,可能做过东都留守之类的大官。神会死后,也是李巨派人把遗体迎回洛阳下葬的。

  神会人洛传布“顿门”时,北宗神秀的二大弟子普寂(651—739)、义福(658—736)已先后去世,几乎无人出来抗辩。但北宗弟子仍然坚守其“渐门”禅法,绵延至唐末而渐衰。

  1930年,胡适写了一本名著——《神会和尚遗集》,附有一篇《荷泽大师神会传》,二万六千余字,对神会生平做了详尽的考证。

  1983年12月,在洛阳龙门西山唐代宝应寺遗址,找到了这位神个大师的基地,出土了《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石刻。据此,可指出胡适的三失:  

  胡适考证神会生卒为680年至772年,把生年提前了四年,卒年推后了十四年,把神会一生加长了十八岁,此—失也;

  胡适考证神会卒于洛阳荷泽寺,实际上神会是卒于荆州开元寺,此二失也;

  胡适考证神会的传法弟子,没有列出慧空(696—773)、法 等主要人物,此三失也。

上一篇:“铁观音”的来历 [2011-07-13]

下一篇:浅议节日文化保护与原则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