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浅议节日文化保护与原则

编辑:王莉 来源:孔子学院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作为历史性文明亮点的传统岁时节日,早在距今2000年前就已经定型。这些节日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也影响到了包括亚洲各邻国及世界华语文化圈,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我们尚无成功的经验,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有关传统节日的保护问题。

  传统节日的源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统节日元旦、元宵节、清明节以及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腊月三十的除夕等等,几乎无一不脱胎于原始宗教仪式。要想对我国传统节日民俗进行一番较为透彻的研究,对原始宗教仪式是不能不有所关注的。在中国历史上,传统节日不下一二十个,比较著名的有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等等。但其中有一部分传统节日如上巳节、寒食节、天贶节等等已经退化或历史上就影响有限,所以,我们的保护重点应主要落实在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节、元宵等重大的民俗节日上。由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这些著名节日也已经开始迅速消亡,作为濒危文化遗产,理应成为我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一、传统岁时节日的保护要点

  我国传统节日不下数十个,尽管它们大小不一,功能不同,但是,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传统节日承载着比普通时日要丰富得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统节日是历时性民俗事项的精华所在,理应成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1、传统节日所传承的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对神灵的尊崇,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都会根据各种神灵的“嗜好”,为他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人们在祭祀之后,也会分享到一份美餐。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节日几乎成了人类传承其最优秀之饮食文化的惟一时段。保护传统节日饮食,就是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精华。

  2、传统节日传承的服饰文化

  传统节日还为我们保留下了大量节日服饰习俗。服饰有盛装与便装之分,与朴素便捷的便装相比,节日盛装无疑凝聚有更多的人文信息、审美信息与技术含量。盛装赖节日而生,节日是盛装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中国56个民族节日盛装的存在,与传统节日的传承密不可分。

  3、传统节日所传承的精神文明

  节日起源于仪式,但并不是所有仪式都能够转化为节日。仪式转化为节日需要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二是必须有固定时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原始宗教的存在旨在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既然节日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我们则完全有理由认为那些脱胎于原始宗教仪式的传统节日,正是为确认、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确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俗节日又可分为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和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两大类。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节日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一个“年三十”不但为我们保存下了除夕年夜饭的制作方法,祭祖祭品的制作方法,节日盛装的制作方法,同时,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挂春桃、放爆竹、唱傩戏等民俗活动,也为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表演艺术以及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将传统节日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加以保存,不但必要而且及时。节日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保护好节日遗产,对于我们继承无形文化遗产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谓千差万别,但传统节日保护的关键,一是探讨如何使无形文化遗产“有形化”,从而使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变得不再困难;二是如何保护好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而为我们深入了解文化遗产建立起一种特别通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原则。

  1、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形化”原则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有形化”保护问题。从理论上说,“有形”与“无形”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大到建筑,小到剪纸,都是由“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共同组成。既然无形文化遗产可以“有形化”,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传统节日这一无形文化遗产持有人的知识与技能记录下来。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记录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以实物的方式记录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以实物的方式记录节日类无形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节日中使用、出售的数量巨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是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们智慧的结晶,征集著名匠人的著名作品,是保存无形文化遗产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二以多媒体的方式记录无形文化遗产。节日通常是表演艺术家的天然舞台。表演类无形文化遗产除道具、行头及布景外,并无多少“实物”可言,对这些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因录像设备的出现而得到了较好保存。这种记录方式对于我们记录舞蹈、戏剧、说唱等各种表演艺术以及传统工艺制作都十分有效。

  三以口述史学的方式记录无形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是指通过访谈记录历史的一种田野作业方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记》、《齐民要术》 等史学经典,有很多细节均来自于口述史料。

  2、以人为本原则

  无形文化遗产犹如人体之“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这就给我们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带来一定困难。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把握这一问题,这其中的许多难题也许会迎刃而解,无形文化遗产虽然“无形”,但它毕竟托付于一个个具体可见的人艺人、匠人、歌手或是巫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呢?事实也一次次证明,只要这些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活着,传统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只要这些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充满活力,无形文化遗产就会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只要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在招徒授业,无形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

上一篇:律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起 [2011-07-13]

下一篇:文化漫谈--老字号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