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端午话古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民间俗称为五月节,古人有称其为蕤宾节、天中节、菖蒲节。

  蕤宾,古乐律十二律之一。古人律历相配,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适应,蕤宾在五月,故称端午节为蕤宾节。又,按《易·系辞传》之说,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六八十,以象征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而“五”居天数之中,所以端午节又称天中节。至于菖蒲节之说,则是由于端午这天要悬插菖蒲、艾蒿而得名。

  端午这天,要在门上悬插艾蒿、菖蒲,要在脖颈、手腕、足腕缠绕五色丝线(古称端午索),要在腰间或腋下挂香囊(作成小动物形,内装中药香草),还要给小孩穿戴上绣有五毒(蝎子、蜈蚣、蛇、蜘蛛、蟾蜍)的衣、鞋、帽,以保佑他们远离或不受毒虫的侵害。在吃食方面,粽子是不可少的,另外,还有绿豆糕、五毒饼、雄黄酒等。这些吃的、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禳毒”“辟邪”“祛时疫”“保健康”。这种习俗起源很久,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述:“五月五日,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所以,我们说端午节是一个保健康的节日。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即对屈原的纪念。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龙舟竞渡也是纪念屈原的活动之一,至宋时最盛,“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的诗句就是很好的写照。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民间纪念活动,文人们的诗文之作使屈原博得更多人的哀怜同情,颜延之的《祭屈原》,贾谊的《吊屈原文》,柳宗元的《吊屈原》,以及许多的唐宋诗词,使更多人了解到屈原“忠而被谤”的遭遇。特别是宋朝朱熹的《楚辞集注》八卷的刊行,明明确确告诉人们,屈原是“忠君爱国”的(见《九章》注),从此,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矗立于世,成为人们学习敬仰的榜样。

  宋朝时,每到端午节,无论是皇室官府还是庶民百姓,都要举办名目繁多的活动,如果我们读一下宋代特有的“端午帖子”,就可以感受到那时的端午节是何等受人重视。

  元朝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早就接受了中原民族端午的习俗,如家家悬艾虎,插菖蒲,食艾糕,饮菖艾酒,传艾叶衣等等(见《辽史》、《契丹国志》),所以到了端午这天,处处可见“交枝艾斜迁朱户,注金瓶酒泛菖蒲,倚危楼士女巧妆梳,玉腕上拴着粉线,金钗上挑着灵符,这正是赏端阳五月五。”(佚名元散曲《朱履曲》)

  元杂剧中也有写端午的,虽然章节不多,却可见当时端午盛况一斑。摘录《四丞相高会丽春堂》部分唱词与宾白如下:

  左丞相徒单克宁唱:“破虏平戎,灭辽取宋,中原统,建四十里金镛。率万国来朝贡”“端的是走轮飞鞚,车如流水马如龙,绮罗香里,箫鼓声中,盛世黎民歌岁稔。太平圣主庆年丰。正遇着蕤宾节届。今日个宴赏群公。光禄寺酝江酿海,尚食局炮凤烹龙,教坊司趋跄伎女,仙音院整理丝桐,都一时向御苑来供奉,恰便是众星拱北,万水朝东。”

  宾白:今日五月端午,蕤宾节令,奉圣人命,都着俺文武官员御国中赴射柳会。圣人赐来锦袍玉带。若射着的,将这锦袍玉带赏与他,饮酒;射不着的,饮酒无赏。

  从以上这段写绘,可看出元代皇家官府庆端阳真是排场的很,热闹的很,看歌舞、听音乐,竞骑射,饮宴于光禄寺。可又仔细一琢磨,似乎又缺少了什么,噢,缺少的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于是社会上就有了批评的声音,指责的文章:垂门艾虎狰狰挂,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闾!(无名氏《中吕·喜春来》)

  五月五,端阳节,怎么能忘记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呢?可就是有人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愤愤不平的文士们拿起笔,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正话反说的词曲——

  贯云石:《殿前欢》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张养浩:《普天乐·楚离骚》: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曾瑞卿:《迎仙客·五月》结艾人,庆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彩丝缠,角黍新,些招魂,细写怀沙恨。

  立夏之后,端午届临,既话古,也应思今,当我们身居插着艾菖之室,吃着香棕,佩戴彩丝,更应该默诵《离骚》,向汨罗祭酒一杯。

上一篇:丁龙故事与中国文化 [2011-04-26]

下一篇:古代有多少状元终成大器? [201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