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丁龙故事与中国文化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专项邀请讲学——丁龙讲座。丁龙乃19世纪赴美山东华工,不识一个大字的文盲。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退休将军独居纽约。将军性格暴躁,好打骂人,凡用仆人,不久皆辞。丁龙也先雇后辞。丁龙辞后不久,将军家遭火,时无仆人,丁龙不请自到。将军问他何以复来,丁龙答曰:“听闻将军受困厄,特来相助 。因为我们中国孔子教人忠恕之道,我想我应该来。”将军大惊,以为丁龙是落魄他乡的读书人:“我不知道您乃是读过书的,竟知古代圣人教训。”丁龙再答:“我家积代为农,皆不识字。孔圣人的话乃历代口耳相传,是我父亲讲给我听的。”将军说:“你虽不读书,你父亲却是一学者。”丁龙答:“我父亲也不识字不读书,是我祖父讲给他听的。我祖父也不识字不读书,是我曾祖父讲给他听的。再上面,我也不清楚了。总之我家都是不读书的种田汉出身。”此后,主仆相处甚洽,犹如朋友。一日,丁龙得病,自知不起,嘱咐将军:“我在美国只此一身,无一亲人,此前衣食之需得您照顾,十分满足度过一辈子。现我将不久于人世,所积薪水,愿还回主人。这些钱本来也是你的。”将军大为感动,思忖“中国社会怎么会出这样的人”?丁龙死后,将军将丁龙留下的历年积薪,再加上自己的一笔巨款,捐赠哥伦比亚大学,特设“丁龙讲座”,专供研习中国文化之用,一则纪念丁龙,二则光大中国文化。将军认为:遥远的中国能出此人,其文化传统必多可观,甚值研习。(钱穆《国史新论》第295~296页)“丁龙讲座”乃美国大学首倡研究中国文化之第一处,沿续至今,一直未辍。只是,日久湮没,影响不大,尤其国内学界几乎无人知闻。1960年夏,钱穆先生访美,受邀于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即由“丁龙讲座”出资,这才得知美国大学还有此中国文化研究专项讲座。钱穆先生感叹道,“余前在大陆时,留美学人相识不少,亦多留学哥大者,但从未闻彼等谈及丁龙。新文化运动礼教吃人等议论甚嚣尘上,但丁龙虽不识字,亦可谓受有中国礼教极深之感染者,彼之所作所为,何尝是吃了人。”(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320页)

  丁龙故事自然是中国文化脸上的光彩,胡适、余英时等著名留美学人在他们著述中均有提及。文化育人,美国退休将军以管窥豹,因感设“讲”,提倡中国文化。而哥大之所以同意设“讲”,自然也确认丁龙事迹值得“发扬光大”。

  “哈佛燕京社”也来源自中国文化的魅力。用电解方法提炼铝的发明人赫尔(1863~1914),早年攻读于欧伯林大学,因关注铝的提炼方法而影响了课业,受到学校斥责,他的美国同学都瞧不起他,但有两个中国留学生对他深表同情,多方予以安慰鼓励,使他十分感动。赫尔1885年大学毕业后,1886年成功提炼出铝,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常常想起那两位中国留学生对他精神上的帮助,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富于人性,因此遗嘱上提出将一部分财产用于研究中国文化,具体办法是在美中两国各选一所大学,联合组织一个机构以执行一切研究计划。这就是哈佛燕京社的来源。(《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第70~71页)

  人家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必然小处入眼,以微观测宏观。他们一般不认识古奥难学的方块中国字,不认识孔孟庄墨,也不太可能啃读《论语》、《孟子》,但却认识活生生的丁龙,认识难中伸援、感恩少私的一举一动,并进而意识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承传。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2011-04-22]

下一篇:端午话古 [201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