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以人才之笔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辑:刘涛 来源:宝鸡发布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名牌大学毕业生和妻子跨界干起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成为十里八乡的技术能手;驻村干部让直播成为新农活,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90后新农人致力于生猪养殖,开拓发展新可能……

追梦,何必远方?脚下,沃野“生金”。近年来,我市在引才、育才、用才上持续发力,用政策撩动游子心、用发展守护乡村魂、用产业共筑富民梦,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擘画出一幅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新画卷。

产业化兴农,把人才引回来。猕猴桃种植一直是眉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眉县不断整合生产、贮藏、运销资源,通过“客商地头收购+企业大宗批发+电商网络售卖”的模式,真正让猕猴桃变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农人怀梦而来,张育就是其中之一。

“猕猴桃冬季管理是猕猴桃一年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点不能马虎,修枝、防冻保护、病疤刮治等都关系到猕猴桃树形的培养和后续挂果,绝对不能轻视。”近日,在眉县金渠镇,“90后”新农人张育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对记者说。作为眉县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2020年返乡创业以来,张育积极推广猕猴桃科学种植技术,为3万多亩猕猴桃提供社会化服务,得到乡亲们的充分认可。

2017年,张育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到福州市工作。由于父亲从事猕猴桃种植已有20多年,因此张育对家乡的猕猴桃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在心里琢磨,如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年轻人陆续选择回到农村,在广阔天地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育也逐渐萌发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并最终说服妻子林斯佳,俩人于2020年正式回到家乡。

张育:我个人其实并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农业是不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更重视的是自己个人的工作体验,我能不能够在这个工作中体现我的价值,我能不能够通过自己之前的工作生活经验帮助这个行业有一些提升。

就这样,张育以乡愁为依托,以梦想为引领学习起了种植技术。经过三年的悉心学习和发展积累,目前,他的合作社员工人数已有140多人,服务的果园面积已达到3万多亩,还加盟了检测服务中心,对果园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检测,一园一方案,带动更多人走向科学化种植。闲暇时,张育和妻子林斯佳还会通过社交平台为大家分享种植技术,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构筑他们的“田园梦”。

林斯佳:大部分的行业都是很基础的,都是一锤子的那种买卖。而我们想要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更好的帮助农户,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的角色就是把所有从种植最开始,从一颗种子开始萌芽,到它最后采收,做成一个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中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选才,也要育才。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我市大力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2612人,开展农民科技大培训1.4万多人;构建驻村干部全链条机制,选派驻村干部1928名,解决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660个;加强干部培训,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乡村振兴干部51232人次。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成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紧抓新机遇,把人才用起来。“通过网络,用手机指尖操作,观众城里下单、我们村头配货,别提多方便了。”说话的是凤县平木镇驻村干部文康。2023年3月,文康开始了在凤县平木镇西山村的驻村工作,西山村的花卉远近闻名,但一直局限于县域内销售,为拓展市场,在参加了培训之后,文康想到了电商这个致富新方法。

文康:驻村以后,参加了“凤县电商直播培训班”,我的思路打开了,开始摸索自己出境拍视频记录乡村产业发展,网络直播推介美丽西山和我们的农特产品,没想到关注我的人还挺多,网上找我买农产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在文康的“西山花卉”视频推介下,周边甘肃、太白等地纷纷找上门来订购,同时凤县平木镇的距离和成本优势也让西山花卉成了不少以往从河南、四川等地购花客户的最佳选择。记者了解到,去年西山村的市政花卉仅通过网上推介就销售了9万多盆,销量翻了一番,市政花卉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花卉产业总收入达到60多万元。

文康告诉记者,如今西山村还试种了新品种切花向日葵,经过试种和市场调研,开拓了切花花卉、盆栽花卉、景观花卉租赁市场,今年他的直播小黄车链接也可以同步上线,谈及未来,文康充满了信心。

文康:我是一农村娃,知道农民的不易,除了卖花,村民的蜂蜜、花椒、蔬菜我也卖。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真心希望我们村级集体经济能够借花绽放“四季常开”,村民的生活向花儿一样“四季芬芳”,也希望我自己的“网红”之路“四季长青”,真正实现“互联网+农产品”的突破。

厚植乡土情,让人才强起来。走进岐山县京宝康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双艳正在查看生猪养殖场厂房的扩建情况,她告诉记者,自己21岁从部队退伍后,又去西安上大学,毕业后因为割舍不断的乡恋,七年前她毅然回到家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自己的养猪生涯。

创业之路困难重重,从开始的租场地,通水通电修路,修建标准化的猪舍,到学习参观,去请教同行等,经过多年的摸索,陈双艳的合作社也从刚开始的500头猪,到现在一年的存栏量8000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养猪能手,还吸纳了周边劳动力100多人。

陈双艳:刚开始会有犹豫,但是后来大家一看,哎,我带动的这个人挣钱了,下一个人又会进来,包括我们平时也会在村里做一些公益,去帮助一些特别贫困的。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如今,陈双艳的养殖事业发展日渐顺利,她致富不忘乡亲,周边的群众有想来养猪场上班、学习养猪技术的,她都尽量满足,通过她的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同时,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为困难家庭捐助数万元。陈双艳说,在农村发展有无限种可能,一系列惠民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陈双艳:我觉得新农人在我理解看来是一定要思想活跃,能够愿意回到农村发展,对农村有乡愁、有感情,才能扎根到农村。

很多人都在寻找“诗和远方”,但对于张育、文康、陈双艳等乡村振兴人才而言,“诗和远方”近在眼前。广袤沃野,大有可为,我市也正以实招实干呼唤更多农人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以新理念、新技术驰骋于田间地头,争做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让“希望的田野”未来可期。

记者:赵倩文

上一篇:热血当歌 人生“几何”——追忆我国数学… [2024-02-10]

下一篇:董涛:科学种田,用心种田 [20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