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菜市场的烟火气“嵌入”咱社区

编辑:李艺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成都青羊区清波社区,孩子们在运动场地玩耍。

成都青羊区清波社区,居民们在茶馆聊天。

成都青羊区清波社区,居民们打乒乓球。

成都成华区菽香里社区,居民们在家楼下的微型菜市场买菜。

2023年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

什么是嵌入式服务设施?实施方案中提出:以社区(小区)为单位,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嵌入的服务包括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

——————————

1月10日,7点钟刚过,天色微明,各色早点升腾起一股股热气,在楼下菜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里,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街道菽香里社区15号大院的街坊们,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这份烟火气已持续20多年,社区居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来到这里,买买菜、聊聊天,互道一声早安。

菽香里菜市场并非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卖场,而是“蜗居”在菽香里社区两栋居民楼之间的夹巷中,不足40平方米的地界上容纳了多家摊位。如何在此进行城市嵌入式服务设施改造?菽香里菜市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探索,成为成都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缩影。

每到中午,小区菜市场进行场地交换

菽香里菜市场一度让社区书记张超颇感头痛,菜场时常堆放生活垃圾,环境卫生问题不仅引起邻里纠纷,还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然而在居民和摊贩们看来,由于社区离最近的大卖场仍有一段距离,他们更愿意在这个菜场每天采购、摆摊。

在成华区卖了近30年豆腐的房山明,10多年前,将摊点固定在菽香里菜市场,慢慢地和这里的街坊邻居熟悉了,“虽然现在住得远了,来这里摆摊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我还是愿意过来,为大家服务嘛!”他说,现在摆摊“摆的是一份感情”。

张超介绍,菽香里社区“一老一小”人员众多,对社区服务有着多元需求。但辖区内31个居民院落大多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社区没有足够的空间嵌入丰富的服务场景。

“菜场在院落内,属于业主所有,业主都同意摆摊。”负责牵头改造工作的成华区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李平认为,老百姓有生活需求,菜场的存在就有合理性。“这里不仅是一个在居民楼提供四时风物、物美价廉的菜场,更是彼此的社交场所,为两栋楼的居民和摊贩保留了人情味。”他说。

将菜市场这样的微型空间利用起来,嵌入式社区服务改造不必大刀阔斧、改头换面。2020年,成华区委党校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何志森,采用建筑工作坊的形式,进驻菜市场进行微改造。

何志森团队注意到,菜市场摊主一般在中午结束营业,如此一来,宽敞的空间可以在下午被利用起来。摊主离开时腾出空间,午后菜市场就可以变成居民的休闲场所。

如今,每到中午时分,菜市场里就会进行场地交换,附近居民已经习惯了下午在这个空间聊天交流,摊位变成老人们的扑克牌桌、孩子的乒乓球桌;在菜市场里挂上幕布,又变身公益电影院。

按照何志森团队的计划,他们今年会再次对菜市场进行微改造。这一具有创新性的社区空间微改造不断拓展着张超的思考:在整个社区0.4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没有更多可用的空间?“我相信这样的微空间一定是有的,希望可以充分利用,满足大家更多需求。”

每个人都是社区守护者

小孩子在追逐嬉闹,老人们手拿乒乓球拍切磋技艺。不冷的冬日中,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十分热闹。

“我在这里住了10多年了,感觉这几年社区变化特别大。”赵兰嬢嬢提着刚买回来的菜,接回在社区托育中心上日托班的孙女,招呼着三两好闺蜜中午去家里吃饭。

她们把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吃完饭休息一会儿,下午在门口的茶馆喝茶,晚上一起在广场上跳坝坝舞。

“刚搬来时哪能想到能像现在这么安逸!”回想六七年前的社区景象,赵兰直呼“太不方便”,“那时根本没有这个广场,路面坑坑洼洼,停满了车,坝坝舞都没地方跳”。

始建于2004年的清波社区,是由涉农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复合型社区,辖区内11个小区的居民身份复杂、需求多元。

2016年,社区书记雷霜霜刚上任时,社区矛盾突出,“当时,居民们缺少可以享受公共服务的空间,整体居住舒适度不高,办公室每天都有来反映问题的居民。”

近些年来,社区以终身教育为切入点,打造知行学院、清波·童梦馆、妈妈驿站等服务多种人群的学习平台。同时引入“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围绕居民需求,筹集多方资源,提供食堂、茶社、家政、理发、烘焙等多种便民服务。

针对辖区内两个安置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的问题,雷霜霜表示,2016年,在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他们吸纳了搬入安置小区的一些农民作为保洁、保安人员,并于当年成立了清波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这家物业公司,是由清波社区居民委员会100%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只对居民收取低价普惠的物业费,并通过规划停车位收取停车费,开发社区广告资源等拓展收入来源。”雷霜霜说,通过几年来的管理优化,物业公司的收费目前维持在合理水平,每年的结余可以作为福利返给居民。

雷霜霜说,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要动员起居民自治力量,倡导“每个人都是社区守护者”的理念,“遇到问题大家开会讨论,靠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让居民自发自愿参与社区问题治理,推动社区可持续化发展”。

“我们的社区除了看得见的服务嵌入,还有许多看不见的人力资源整合。”雷霜霜表示,社区嵌入式服务的提出更像方法论,具体该如何落实,由谁来作为责任单位,是否有标准化的方法和路径来指导,关乎接下来基层如何落实实施方案。

据了解,为更好统筹社区综合治理和发展,成都市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出台了《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全面聚焦“社区发展治理”的地方性法规,还先后出台《成都城市社区商业规划导则》《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指引》等,因地制宜推动社区综合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如何从“嵌入”到“融入”

如何让居民社区更宜居、更和谐?是一道兼顾当下和长远的社会课题。

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是独具特色的“人宠友好型社区”,既有着代表青年潮流文化的咖啡店、小酒馆,也有满载老成都气息的小巷。

此前,这里养宠人和非养宠人的矛盾十分尖锐。蓓蕾社区党委副书记包庆表示,他们接到很多居民对“遛狗不牵绳、宠物随处大小便”等问题的投诉。

2021年,受社区邀请,社区规划师杨迎琦所在的“大城小村”工作室进驻这里,希望居民能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宠物议题探讨,呼吁社区居民关爱宠物,同时商议养宠居民如何尊重不养宠居民的诉求。

“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解决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为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出一分力。”杨迎琦表示。

最终,居民们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敲定了13条社区宠物友好公约,内容包括遛狗牵绳、捡拾宠物粪便等。“大城小村”团队和养宠人共同制定了蓓蕾宠物友好地图,记下养宠群体习惯遛狗的路线、时间,以及供宠物游玩的地点,以方便两个群体“错峰”出行,尽量避免产生摩擦。

“实际上,我们希望以养宠物为切口,让青年参与社区治理。”让包庆欣慰的是,这一想法起到了催化作用。一天晚上,一些居民拿着一张社区小天台改造规划的预想图,主动找到他,大家一起描绘起未来社区公共空间的完善计划。

包庆说,当这些新一代青年以新潮、活跃、未来的视角关注社区改造时,将为社区升级创造新的动能。“成都正在进行有益探索。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过程。”

如何从“嵌入”到“融入”,让社区充满温情的生活“烟火气”,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杨迎琦看来,以往的大院生活,代表了她心目中邻里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良好生态。在大院,居民可以“共建共治共享”,老人、小孩、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熟悉而踏实的归属感,家门口的空间是全民活动区,这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状态。

她认为,社区营造的核心是建立人和人的和谐连接,打造宜居共生的环境,需要激活社区中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把社区中的有效因子进一步激活,让社区自身去成长,让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体”。

(本文图片均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王鑫昕

上一篇:点赞“遛娃舱”是在点赞更贴心的服务 [2024-02-07]

下一篇:哪些财物属彩礼?彩礼要不要返还?“彩礼…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