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杜月涛:绘画是“行走”的艺术

编辑:李艺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杜月涛,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先后任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月刊》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文艺部主任、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等。代表作有《秋熟自然红》《莲花颂》等。

《阳光普照》 作者:杜月涛

1994年6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采访杜月涛的文章。

这篇报道的“主角”,在1994年6月23日,走上《中国青年报》“人物彩照”专版,编辑为其填词一首《诉衷情》——飘飘长发似徐霞,孤胆游天涯。梦圆告慰乡土,豪志胜毕加,神落笔,墨喷发,自成家。艺高德望,情染丹青,心系中华。“人物彩照”专版是《中国青年报》30年前的著名版面之一,编辑为每位“人物”精心填词,在新闻界,至今也不多见。

杜月涛一直步履不停,在路上写生,在路上体验生活,在路上悟自己的“道”。1988年秋,已在山东、江苏、安徽、北京、河北、河南和东北多地骑行周游的杜月涛,认识了两位书画界的前辈——李可染老师和黄胄老师,他们指点杜月涛“写生的时候直接用毛笔”。之后几十年,杜月涛一直谨记两位老师讲的“就拿着毛笔去写生,这样的收获会更大”,坚持不懈用毛笔冬去西双版纳写生热带花卉,春到菏泽和洛阳观察牡丹,春秋又赴太行山、黄山、桂林、黄土高原等地写生山水。2016年到2018年,他又带领学生走遍中国写生,从中华内陆到海南岛再到宝岛台湾。

在谈及两次“行万里路”的经历时,杜月涛说:“1985年的出走,实际上是对绘画、对社会一种懵懂,而且我是一个人在行动。如果说前面是‘状物’,那么后面就经历了‘格物’,而2016年到2018年年底的这1000多天是一个‘格心’的阶段,通过这几年的融合,又经历了从‘格心’到‘借物写心’、再到‘得意忘形’这么一个过程。”

不断地行路写生开阔了杜月涛的视野。“到位,味道,品味,无位”是杜月涛在多年创作经历中总结出的八字箴言,“任何东西,不管是生活还是艺术都要‘到位’,‘到位’之后,就有了‘味道’,有‘味道’的东西才经得起‘品味’,经得起‘品味’你就不用担心‘无位’”。这么多年,杜月涛一直遵循他“继承我传承”与“学厚格古”的艺术信条,怀着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和民族传统的热爱,心无旁骛地在艰苦的采风活动中锤炼自己作品的“味道”。

正如杜月涛对自己的评价“我为画生”,他这一生都在探索如何画好中国画,如何传承好中华文化。薛永年教授也为杜月涛题写“写生入神”四个大字,称他是痴迷写生画画达到了精妙的境地。

“写生是一种主客观的激活,‘格物’是为了‘格心’,‘格心’是为了‘借物写心’,‘借物写心’是为了‘得意忘形’,与物合一。”杜月涛说,只有“用心感悟”,“外师造化”,才能“中得心源”;只有“以形写神”,才能达到“写生入神”。

向大地学习,做人民的学生。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如何去理解和践行这一命题,是杜月涛和他的学生经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读好传统这本书很重要,读好生活这本书也很重要,这两者缺一不可。”杜月涛认为,一个年轻人具备勤奋、深入生活和读书这3条,就是成功了大半。当然要成为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还必须要有悟性和灵性。余下的就是继续努力,不断思考人生、思考艺术,探索新路。

在日常的教学中,杜月涛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看“画谱”,而是看“菜谱”。“先把生活的东西弄明白,我再去教他绘画的时候,教他用笔的时候,他的悟性就大了一些。”杜月涛带着学生深入太行山写生,常常需要自己做饭。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有时候野外写生常常是就地支个桌子就吃起了饭,或是三两好友围桌畅谈,下地摘瓜,粗茶淡饭亦可怡然自乐,对他来说,生活就是写生,写生亦是生活。

在读好生活这本书后,杜月涛便会叫自己的学生去读各种绘画史。 一次,杜月涛带着学生在西双版纳写生,学生问他“这画怎么画”,杜月涛回答说“只要别学我就行”。他解释:“我们学古人的,学经典!古人说‘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所以学生的见识必须要超过老师,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成就,甚至超越老师。”

杜月涛对中国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不失掉其根基和根本,事物才能长久,所以要守住传统,向优秀的经典学习,并在有能力的基础上为优秀的经典添砖加瓦,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画,不管是用黑的墨,还是用五颜六色的墨,不管是画到宣纸上,画到布上,还是画到墙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要有中国人的精神在,有你的思想存在。”杜月涛说。

这或许也是中国画流传千古,始终焕发生机的原因,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族精神的写照。如今的杜月涛依旧初心不改,秉持“作名画不做名人”的追求,在祖国大好河山间持续锤炼自己的笔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宝颖 实习生 甘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一段51秒火爆视频的背后,是他2500多个昼… [2023-10-16]

下一篇: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迪亚拉:踏… [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