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以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为农人才

编辑:刘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叶玲娟

  原标题:以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为农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中华耕读文明的世代传承,一方面依靠以“耕”为基础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依靠以“读”为本源的价值文化教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就提出开展耕读教育。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同学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因此,以“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读”厚植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意识,在传承耕读文明中推进耕读教育发展,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乡村,走进农民生活,领会中国乡村文化,厚植乡土情怀,建构心系人民价值观念的有力举措,更是当前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加强耕读教育的思想文化浸润

  重视农耕文化,强化耕读教育,就是要把扎根中国大地的乡村文化、农耕精神发扬光大,突出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等文化价值,让中国千年来传颂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校园作为耕读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耕读教育的文化浸润、让耕读教育焕发新活力的方面责无旁贷。

  一是要加强耕读文明思想阵地建设。可以打造多样化的“校外+校内”耕读文化教育阵地,让“耕读传家”“耕读济世”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也可以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新机制,通过校园文化长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展示中国传统耕读文明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二是要推进耕读文化涵养工程,开展耕读文化、农事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将耕读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生态美育和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中感悟“适时而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体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哲理,培养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劳动作风。

  培养青少年对耕读文化的兴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的青少年已经鲜有机会培植与农村、农民、农事的情感,体会不到稼穑的艰辛,也难以感受耕读文明的可贵,脱离农耕实际的高校培养出的学生难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与土地、乡村没有感情,也就很难成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因此,吸引远离土地的孩子回乡建设,培养强农兴农的新农人,需要建构具有时代魅力的耕读教育。

  一是要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耕读教育的天然亲和力、感召力。可以借助“请进来”的方式将耕读劳动教育观和劳动教育技能相结合,邀请名师大家、农事专家开办讲座沙龙,分享国情、农事、民风,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感悟古人“耕读传家”之情,重塑“家文化”的生长空间和家庭伦理美好风尚;也可以开辟“生态农场”等耕读教育基地,以亲民的耕作形式让学生体验劳动之形、农耕之美,帮助学生还原古代“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的怡然自得的耕读之风,重建“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的乡土耕读情感联结。

  二是要创新耕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耕读田园、科技小院等新型耕读教育基地,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将耕读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走进“三农”实践,形成项目化、活动化的耕读劳动教育新模式。

  三是将现代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农耕劳动。现代农业已不再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辛苦劳作方式,可以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让学生充分体验高新技术带给农业产业的高效、高质和高能,感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情感、价值和能力上共同发力,促成学生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情感回归和价值认同。

  重构高等教育中的耕读教育模式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全程全要素加强耕读教育,为耕读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是历史赋予涉农高校的时代使命。

  一是重构通识教育体系,将耕读教育融入第一、第二课堂。涉农高校可以通过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等多路径,把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强农兴农”人才为使命,全力推进服务“三农”的思想价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流程全要素重塑教学体系,让新时代的高校学子扛起责任,走进“三农”,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来。

  二是打造耕读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着眼于耕读教育的育人成效,充分挖掘各高校的特色和精品资源,将智慧农业、数据农业、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领域前沿知识融入课堂、纳入课程,将其转成耕读教育的各类特色教育教学素材资源,优化大国“三农”、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农史农俗等课程资源内容,打造一批耕读教育精品课程。

  三是构筑耕读教育实践常态机制。高校可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劳动教育、科技小院、乡村调查等,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和区域农业产业特色,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化耕为劳,化读为育。历史和现实均证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辛勤劳作的发展史。中华儿女用自己勤耕劳作的汗水和智慧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耕读教育是传承这种智慧与热爱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更承载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历史使命。鉴往知来、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以耕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大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人,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作者:叶玲娟,系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2023-07-18]

下一篇:半个月,至少14位民营企业家成国家发改委…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