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警惕落入求职中介陷阱

编辑:李艺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求职中介近期活跃在各社交平台。

  “中介说只要按照他们的流程走,不可能找不到工作。”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简历不过”的打击,应届本科毕业生王芋选择求助求职中介,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后,她发现声称能提供求职服务的账号非常多,“一些是机构,一些是个人,收费也不一样,最高的收七八万元。”

  艾瑞咨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求职者洞察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买过求职辅导或训练营等针对性服务。

  另一份来自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3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亲身经历过求职诈骗,29.7%的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遭遇过求职诈骗。

  毕业生走向职场之际,警方发布提示,小心求职“黑中介”的陷阱,一些并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的非法求职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

  留学生群体对求职中介需求大

  “我对国内公司的人才需求以及招聘流程都不了解,找工作的时候‘两眼一抓瞎’。”王芋目前在澳大利亚留学,是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听说现在国内岗位比较紧缺,所以想提前准备。”她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了不少求职中介专做对留学生的服务。

  一位中介机构从业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来留学生群体对国内就业市场的了解度不高,需要更为系统化的信息;二来,大多数留学生在留学前就已经和“中介”有接触,他们对中介服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相对较高。

  王芋咨询了一家专做海外留学生国内求职的中介机构,对方表示既可以通过实习、简历修改等单个项目收费,也可以提供全流程化的定制服务。“全流程定制服务收费2.98万元,包括一次线上的实习内推,5次笔试辅导以及10次面试咨询。”当问到如果最后没有满意的offer是否可以退费时,对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只说:“只要你配合,不可能没有offer,就算秋招找不到还有春招,我们的服务期一直到你失去应届生身份为止。”

  公安机关对“黑中介”陷阱的提示让王芋长了个心眼儿,“我想找有经验的人推荐一些靠谱的中介服务”。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大量搜索关于寻找求职中介的经验分享帖,但她很快发现,一些学长学姐的“找中介攻略”或“避坑指南”实际上是机构的“软性广告”,“问经验的时候就会推荐某家中介,感觉是中介的托儿”。

  有人已经“踩了坑”。

  齐然是一名在英国留学的硕士应届毕业生,就读专业为工商管理,“英国的硕士学制只有一年,学业压力比较重,很难兼顾国内秋招”。

  起初,齐然仅仅是通过一些求职群获取信息,“部分求职机构会在我分享他们的广告链接之后,发给我一些整理过的企业招聘资料”。

  秋招失利后,他询问中介能提供什么帮助。“中介先给我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然后又告诉我,可以先帮我修改简历和规划求职计划。”

  计划确定后,齐然与中介机构签署了全流程服务的合同,其中也包含一次实习内推,机构的导师给他推荐了几个线上实习机会,“但并非他们先前承诺的行业前十的公司”。齐然对该服务并不满意,“有些中介会夸大自己的内推资源,引导学生签约。”他介绍,“在签合同前,中介给我的列表里有几百家公司,最后给我推荐的公司在列表内,但完全没听说过。”

  齐然并没有用上这次实习机会。为了替代这个服务项目,“中介给我安排了一个产品设计的项目——和其他几个同学共同写了一份策划书,但并没有实际设计”。

  后来,与中介的交流也并不顺利,“说是一对一辅导,但全程都是我在询问,中介只是偶尔给我发一些链接让我投递,没有从我的个人背景出发给予有质量的规划”。齐然也听同学分享过一些“负责任”的中介老师,会全程跟踪学生的求职历程,提供建议。在和同学交流心得后,齐然并不否认中介的作用,但是,他认为求职中介只是在帮助求职者“填平”信息差,并不是求职者找到工作的关键要素,“可以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找工作还是要自己上心”。

  前不久,齐然收到了一个offer,但他并不满意,思前想后决定继续学业深造。他还有4次的面试辅导课程尚未使用,但中介表示并不能退费。

  记者在黑猫投诉上发现,求职者发现“中介”提供的服务与描述不符后申请退费的成功率并不高。有投诉者表示,申请退费时,中介会详细列举其已经使用过的“收费培训项目”,但投诉者表示,这些收费项目自己此前并不知情。

  对此,公安机关提示,毕业生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据央视新闻报道,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

  高校毕业生要慎签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55.2%的受访学生求职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信息渠道有限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求职者洞察报告》显示,55.2%的受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信息渠道有限,无法及时获取招聘信息。在回答“求职中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时,55.3%的受访者希望得到就业形势分析,49%的受访者希望得到岗位推荐,希望得到简历修改与制作指导以及笔面试指导的受访者数量占比分别为41.3%与39.7%。

  北京语言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罗玉婷介绍,学校会根据专业情况、岗位匹配度帮同学们先筛选汇集一部分就业信息,为学生精确推荐就业岗位。“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公务员以及一些国际化岗位的需求度较高。”

  记者了解到,一些应届毕业生会选择关注与自己求职方向相符的专业类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公众号,来获取更为精准的招聘信息。

  对于很多国内应届毕业生而言,接触求职中介最大的目的在“改简历”和“模拟面试”。王晓希在2022年6月就开始准备当年的秋招了,她的求职方向是产品经理,找工作的第一步是“优化简历”,“要让HR(人力资源)一眼记住并不容易。”她在社交平台上找了一位自称拿下多家大厂offer的“学长”帮忙修改,拿到“美化过”的简历,王晓希惊呆了,“我都没想过自己这么‘优秀’。”但她同时也有些紧张,“其中优化的部分太夸张了,我都不知道在面试中怎么解释。”果不其然,在和面试官沟通的过程中,“简历包装”被逐渐拆解,面试官看着实习经历中“调研用户需求,以用于产品功能迭代”这一词条说“其实你做的就是客服工作吧”,王晓希觉得无地自容,她自己修改了简历中“言过其实”的部分。

  罗玉婷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同学们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中心开展了数次“简历指导”培训,“从上座率来看,同学们的反响还是很热烈的”。

  罗玉婷介绍,有一些同学在培训后会找老师进行简历修改的1对1辅导,除此之外,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职业规划的建议。但据她观察,来中心做单独辅导的同学并不多,“同学们可能对找老师单独谈话聊天这种行为比较发怵。”但是,她也提到,自己并不了解其他高校的就业中心是否提供1对1的咨询服务。“有一些学校毕业生人数特别多,可能很难做到精细化指导,他们会采用一些别的方法去覆盖培训,像我们学校可能体量比较小,所以会有同学来1对1咨询。”

  企业招聘通常要经历多轮面试,对于学生而言,准备面试的过程其实是把握企业需求的过程。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我们会组织open day(开放日)这样的参观活动,直接去到公司内部,让学生与高层管理者或者招聘团队面对面交流。”罗玉婷说,学生只有真正地了解到企业的需求,直接得到来自企业的信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准备笔试与面试。

  一些求职中介的业务范围延伸到实习“付费保录”

  某高校硕士应届毕业生张晓兰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找求职中介。她想,“学校就业中心提供的招聘信息比较全面,投递之后,凭借自己的学历总不至于连简历初筛都过不了”,但是秋招投了上百份简历,却几乎毫无回音,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就业市场的价值。

  “一些offer拿到手软的文科生,至少有两段过硬的实习经历。”张晓兰向记者解释,所谓过硬的实习经历通常指在头部互联网大厂或行业独角兽企业中有超过3个月以上的实习经验,并且能在面试中详细阐释“贡献和产出”,反观自己只有一段创业公司实习经验的简历,实在是有些过于“单薄”,很难在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猎聘2023校园求职报告》显示,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拥有2-4个offer数量明显高于没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关于求职时遇到的困难,近半数人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为掣肘自己求职的最大拦路虎。

  认清现实后,张晓兰决定放弃秋招,转投实习,争取通过实习转正的方式获取一份工作或者至少为“春招”增添一份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但她很快发现,没有相关实习经验,连实习都找不到,“我没有经验就找不到实习,找不到实习就没有经验”。她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那是一段极度焦虑的时光,张晓兰不断地在社交平台上找各种各样的求职群,这些群里会分享一些企业招聘的链接,她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目前,张晓兰微信里超过500人的求职群大概有十几个,“进群要先添加群助手,再由群助手邀请才能进入群聊,这一步是不收费的。”张晓兰向记者介绍,这些群助手也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招聘信息,在这些招聘信息里,她发现了一个心仪的岗位,是某互联网企业的运营岗。“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私聊这个群助手发了简历。”张晓兰说,起初,群助手只说:“收到,会将简历推荐给导师。”

  后续,张晓兰收到回复“公司觉得简历很不错,但这个岗位是‘付费保录’资源”。群助手向她解释,所谓付费保录,就是只有简单的面试流程,确保面试人可以得到实习机会,但是该实习机会没有转正的可能性。“这个实习项目的价格是1.5万元,定金3000元,安排好实习付剩余尾款,如果拿不到这个岗位,定金也是百分百全退。”群助手说。她有些诧异,自己曾经投递过该公司相似的运营岗位,但并没有回音,“很难相信‘公司觉得简历不错’这句话。”看张晓兰犹豫,群助手补充道,“这是市场最低价,要快点做决定,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签合同”,并且承诺用付费途径进入公司的实习生享受与普通实习生相同的福利待遇与工资。

  张晓兰仔细思考后打消了付费找实习的念头。“如果企业把实习岗位给中介机构,让大学生‘花钱’买实习经验,这种做法并不公平。”当实习岗位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又转换为找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她开始怀疑“要花费多少个人努力才能抵得上用‘资源与金钱’来获取一个实习机会”。

  此前,腾讯发布反舞弊通报时,披露相关案例,企业员工与外部求职中介合作,由外部中介负责招募实习生,然后企业员工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的远程实习,并从外部求职中介处分得实习应聘者支付的部分费用。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民警高山前不久在智联招聘的一场活动上提示,一些大学生会被拉到所谓的兼职服务群里,声称可以通过兼职做任务挣钱,他说,“这个时候受害人如果听信了对方,按照对方这个操作进行刷单,或者兼职做任务等,就会掉到骗子的陷阱里”。

  还有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看到过这样的信息——“面试数据分析师,先注册指定软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跟刷单诈骗相类似的诈骗手段,骗子会先让去下载一个涉诈的App,在这个App里边引诱其进行充值。”高山提示,同学们在下载App的时候,一定要确认这个App在官方的应用市场里边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诈骗App。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齐然、张晓兰、王芋、王晓希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浙大金融学毕业生应聘编外驾驶员?招聘方… [2023-06-28]

下一篇:北京多处公共场所贴出警示:穿洞洞鞋乘扶… [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