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象棋之美

编辑:张艺龄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中国象棋,是源于华夏大地的一种古老的棋戏。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和传说。
 
  有说起源于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也有说“象”本为人名,是舜的弟弟。他喜欢打打杀杀,所以就发明了一种用来模拟战争的游戏,因是他首创便以此为名,这种游戏很自然地被称之为“象棋”。但也有说象桀骜不驯又懒惰好玩耍,舜就把他禁居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作出棋局让他娱乐,以象棋命名。
 
  另一种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更广为人知。说是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是韩信发明的,因为棋盘中间的“楚河汉界”。从文字记载来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意思是说,玉石做成的象棋子有骰子般大小,每方共有六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到了宋代,人们把红棋原来的“卒”改为“兵”,黑棋的“仕”改为“士”,“相”改为“象”,象棋的样子基本完善。
 
  近读野史,发现一副有关象棋的对联颇为有趣。朱元璋常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致,自占后写一联云:“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此联彰显出的帝王之气,加之“日”“月”合二为“明”,既磅礴壮观,又非常巧妙。刘伯温亦非等闲之辈,他稍加停顿,吟咏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对天,按理刘伯温应该对地,但他认为自己是一位臣子,借用“雷电”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从属地位。从这副对联中,不难发现象棋蕴含着智慧之美、自然之美。
 
  将象棋的棋盘展平,棋子一一摆好,首先呈现在弈者面前的是象棋的“形美”。那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9条平行的竖线和10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90个交叉点;32枚棋子分为红黑两组,每组各16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帅与将、仕与士、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命名的差异仅仅是为了区别红棋和黑棋而已。这种布局上的对称美,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和谐。“形美”,当然也体现在博弈中阵型的千变万化上,婉约处如梨花带雨,闲逸处如春风摆柳,壮丽处如鼙鼓号角,惨烈处如壮士断腕……那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古人为那些残局所起的名字,也不得不令人对其中蕴藏的“形美”啧啧叹服:“雪印梅花”“蛱蝶穿花”“白马卧栏”“潇湘烟雨”“竹林碎绿”“轩飞霞举”“七星聚会”“火烧连营”……每一局棋,都仿佛一首雅致优美的诗在耳边低声吟诵,又宛若一幅浓墨渲染的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智美”,更是象棋的核心要义。著名象棋理论家贾题韬在《象棋随笔》中曾有过精彩的论述:“象棋的美在什么地方呢?一句话,唯在于组形与展形。车的冲杀,炮的遥控,马的盘曲,兵的摆动,士相的错落有致,将帅的运筹帷幄等等,在阵形的联合行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显而易见,“智美”也是在“形美”基础上得以实现并且逐步升华出来的。下棋的过程,其实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初学者对其口诀念念不忘:“马走日字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护将边,小卒一去不复还。”而高手之间的对决,看似轻摇折扇、风轻云淡,轻啜香茗、神闲气定,笑容可掬、春风拂面……而实质上,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掩饰或淡化头脑中激烈的思索与考量、运筹与谋划……对弈者摆动折扇的背后,或许是刀光剑影;飘起香茗的雾里,或许是杀机四伏;往来谈笑的声中,或许是江河色变……对这种智斗,南宋刘克庄早在《象弈》中就有总结:“先登如挑敌,分布如备塞。尽锐贾吾勇,持重伺彼怠。或迟如围莒,或速如入蔡。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
 
  除了“形美”“智美”,象棋至少还有值得称道的“品美”。棋局,实际上就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舞台;下棋之人与观棋之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品行修养的体现。对于棋艺的追求,往往也体现了对于人生的追求,落子不悔、以礼相待、不骄不馁等等品格修养的淬炼,都能收到以棋健身、以棋启智、以棋育德、以棋悟理的多重功效。所以说,“人品如棋品”;正所谓,“棋虽小道,品德最尊。”
 
  “江山凭斯搏,须知着着关胜负;乾坤任尔行,还思步步有得失。”让我们在屏息凝思、物我两忘中,乐享对弈之乐趣,醒悟棋艺之美妙……

上一篇:窗外的河流 [2022-08-02]

下一篇:父亲与牛耕 [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