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宝鸡新闻

麟游:聚力稳就业 扎实惠民生

编辑:刘涛 来源:宝鸡电台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经营1年以上且持续正常经营的新开办市场主体,奖励中小微企业3万元、个体工商户1万元;成功转型“五上”企业或直接注册达到“五上”企业标准的企业,发放2万元或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

麟游县近日相继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六条政策措施》等文件,统筹推进助企纾困、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工作,更好的扶企业、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

真金白银扶企业

“村镇工厂(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新吸纳1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并签订不低于1年期限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这是麟游县出台的十六条稳岗就业政策措施里的其中一条。而这条,让位于麟游县官坪新区的社区工厂——宝鸡新美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月份获得1.1万元的岗位补贴。

“除了这个,我们还享受了当地政府一系列的补助政策,厂里这两年的水、电、房租都是全免,一年下来就节省40多万,在资金方面,县上还给我们注入苏陕协作资金,提供创业贷款等,解决了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宝鸡新美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宣介绍道。

“我们主要生产电感器,产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今年受疫情影响,产品成本增加,需求量降低,企业效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走访企业纾难解困中,针对像卢宣这样面临困难的企业,麟游县按照“出台优惠政策扶、围绕特色产业育、借力苏陕协作引、优化服务流程帮”的思路,从降低准入门槛、加大资金扶持、解决用地用房、强化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出台20多项“真金白银”举措,提供精准扶持,支持企业在麟做大做强。

多措并举稳就业

“字母S在服装中代表肩宽,W代表腰围,H代表臀围,以后我们在服装制版中会经常遇到这些,大家都要记下来……”6月7日,麟游县南坊新城朗族衣裤家纺有限公司一楼,40多名社区群众在授课老师的讲解下聚精会神地记,工厂三楼,30多名工人正在抓紧时间赶制一批出口日本的服装。

“这期培训班的学员大多是我们小区里不能外出务工的居民,县上请来专业的老师给我们教,一共培训19天,每天还给我们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政策特别好。”家住南坊新城的学员刘美丽高兴地说道。

为确保全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南坊新城富余劳动力能就近就地就业,麟游县坚持把后续就业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重要任务来谋划,探索形成了“市场就业、就地就业、车间就业、兜底就业”的“四业联动”帮扶模式,设立新社区工厂培育发展基金1000万元,培育和引进社区工厂8个,解决了523名搬迁群众离开故土“无事干”、住进城区“无钱挣”的难题。

与此同时,麟游县按照“扩岗位、提技能、优服务”的工作思路,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持续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使搬迁群众通过入地就近园区务工、自主创业、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了多渠道的就业增收,稳定地融入新生活。

精准施策惠民生

6月8日早上6点30分,家住麟游县东大街的杨爱英收拾完家务,安排妥当家里的老人,像往常一样在“西坊蔬菜园区务工群”里给大家提醒乘车时间,群里80多个务工人员纷纷回应。

6点40分,杨爱英和大伙一起在县城各个公交站搭上了开往蔬菜园区的定制公交,10多分钟后,大家到达园区,掐芽、疏花、除草,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看着眼前2400多亩望不到边的蔬菜园,杨爱英的言语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和知足:“以前是村里人到城里打工,自从有了西坊这个蔬菜产业园,变成了城里人进村里打工,还能乘坐定制的免费公交。每年4月份开始,11月结束,半年能挣个2万多,能顾上家,比在外面打工好。”

杨爱英说的“蔬菜园区”和“免费公交”,是麟游县保障群众就业增收的又一举措。为大力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麟游县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建成就业帮扶基地,组建村级劳务专业合作社,把不能离家外出但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组织起来,镶嵌到畜、烟、果、药等特色种养殖产业链上,使群众在家门口“求职有人帮、挣钱有保障、顾家有机会”。针对部分群众去周边就业基地务工往返坐车不顺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协调交通部门开通免费公交专线,每天早送晚接产业基地务工人员,并协调基地为务工群众提供免费午餐,保障了群众就地就近务工交通便捷、食宿方便。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就业帮扶基地18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500多人,持续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建成村级劳务专业合作社34个,吸纳社员1826人,使他们居家有事干、日常有钱花,实现了稳定就业,走出了具有麟游特色的就业帮扶之路。

通讯员  杨雅芳

编辑 刘轶群

 

上一篇:宝鸡市人民医院:服务难题有人解 患者就… [2022-06-13]

下一篇:记者走“三夏”:有了粮食烘干机 雨天农…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