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人生智慧

洁身自好,不降其志也不辱其身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使自己的身心受侮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可是言语合于伦理,行为经过思虑,也不过如此了吧。”又说:“虞仲、夷逸隐居独善,放肆直言,洁身自好,被废弃也是合于权术的要求。我和他们不同,没什么可以,也没什么不可以。”

   做到洁身自好、不扶助邪恶,孔子谓“有所不为”。哪怕天下有无数个伯夷、叔齐,大家都仅仅做到洁身自好,却不对暴虐奋起抗击,天下的平安和幸福就永远不会实现。远离污浊,从此对世事不闻不问,那就是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有所不为、洁身自好只是正义的开始,绝不是正义的结束。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格”的力量。人格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内容,完整的人格塑造是多方面的。

   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把出仕看作弘扬“道”的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以教化百姓。而当有志于“道”的君子面临现实的“无道”无能为力之时,则应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

   曾经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名垂千古的司马迁,虽然已遭“最下之腐刑”,辱身“极矣”,为了“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书,身处逆境,却依然没有忘记自己记录历史,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责任。

   唐人牡牧有句话说得好:“包羞忍耻是男儿。”如果越王勾践忍不了阶下囚之气,不愿向吴王膝行顿首“请为臣”,又哪有卧薪尝胆后的灭吴称霸之举?

   文革期间,钱钟书、杨绛一家曾经借住在学部大院七号楼一间办公室里。办公室没有生活设施,居住的人多,家家在门前举炊,楼前污水横流,无人过问。他们一迁入,杨绛先生便去疏通臭水沟。他们住的那一房间原是外文所放杂物的地方,位置数全楼最差:底层最靠西,南墙开一门一窗,北墙又开一窗,最是阴冷难耐,冬天暖气又烧得不热。钱钟书先生曾因受累受寒引起哮喘病大发作,送进医院抢救,幸得转危为安。但他大脑皮层受损,语言、行走都有困难。迁入学部大院时,钱先生的病体尚未完全康复,走路仍然不稳,杨先生都不敢让他一人走出去上公共厕所。老夫妇俩一人一张行军床,北窗下放了一张借来的书桌供钱先生使用,角落里放一张小书桌归杨先生使用,两人艰难度日。

      在周总理负责《毛泽东诗词》翻译工作的时候,钱先生是翻译小组的主要成员。不久,江青介入,并且委派一人来主持工作,催促钱先生他们加快翻译进度。杨先生只好一再地向那位主持工作的负责人说:“钟书还病着呢!”于是,小组里的人就天天到钱先生的临时住处来工作。他们一到,杨先生沏上清茶,尽了地主之谊,便躲到屋角去做自己的翻译工作。那位受委派的人有时会时明时暗地捎一些话来。有一天,这人环顾陋室,开口说:“你们住的房子太小了,不像样子……”没等他挑明意思,杨先生马上说:“我们住得很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楼前是文学所的图书馆,楼后是外文所的图书馆,要用什么书,非常方便。”这样,那位受委派的人就不便深说下去了。又有一天,他对杨先生说:“领导请钟书同志住到钓鱼台去,那边的房子大一些,你可以同去照顾。”杨先生忙说:“我是不会照顾人的。我自己还要别人照顾呢!”他说:“那就再带个阿姨一起去!”钱先生、杨先生不搭腔,他也就没法再说下去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钱钟书、杨绛他们哪里是“住得很好”,他们实在是住得太差了!他们居此陋室,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经历了严寒、疾病、煤气中毒。环境这样恶劣,但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固守陋室执著于自己的事业:钱先生潜心撰写巨著《管锥编》,杨先生孜孜不倦地翻译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而在当时,知识分子里品格低下的不乏其人。有些人没有任何关系,也要钻头觅缝巴结“四人帮”,甚至不惜卖身投靠,乞求庇护。钱先生和杨先生的人品、气节与这等人比,真有云泥之别。

上一篇:自我拓展,勇于迎接挑战 [2011-10-31]

下一篇: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