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人生智慧

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学习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按一天学习一个小时计算,一个月就是30个小时,一年就是365个小时,十年就是3650个小时。那么一生呢?计算出来的数字将是惊人的。这个数字对于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相当可观的。

  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学习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而一切创新都离不开学习和继承。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成就斐然,当人们赞叹他的聪颖和智慧之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从一开始工作,就得在积聚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我国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让学习成为习惯,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学习,我们将受益终生。

  坚持每天学习,并不需要每天抽出很多的时间,这样反倒成了负担。重要的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坚持,使之成为习惯,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比如,按一天学习一个小时计算,一个月就是30个小时,一年就是365个小时,十年就是3650个小时。那么一生呢?计算出来的数字将是惊人的。这个数字对于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相当可观的。而相对于我们每天荒废的时间,比如闲聊、看无聊的电视节目、睡懒觉等,这一个小时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没时间学习纯粹是借口,是一个不成立的借口。

  如果你是一个上进的、渴望成功的人,那么,从今天起就开始唾弃这个借口,培养自己坚持学习的习惯。记住: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关键看你怎么来挤。关于这点,梁实秋在几十年前就曾有《利用零碎时间》的美文专门谈论,其中就有一句话:零碎的时间最可宝贵,但是也最容易丢弃。

  古人就很懂得利用零碎的时间,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董遇的人,从小就喜爱读书,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

  董遇每天和哥哥一起上山去打柴,再挑到镇上去卖,换取一点收入来糊口。每天回到家时,人已累得筋疲力尽了,可董遇仍然不顾劳累,专心读书。已经是半夜时分了,家家户户早已进入梦乡,只有董遇那间小屋里仍然亮着灯。读书的时间长了,一阵睡意向他袭来,他赶忙起身,在水缸里舀一盆冷水,用毛巾蘸着洗脸,冰冷的水立即让他清醒了,他又坐在桌前,埋头读起书来。

  碰到阴雨天,泥泞遍地,无法外出打柴,董遇便早早起床,稍稍梳洗后,就开始读书,一读就是一整天,有时连饭都忘了吃。有一次他正读得入迷,忽然觉得头上一阵冰凉,抬头一看,原来小屋破旧不堪,几天的阴雨使屋顶漏雨了,他赶紧找了个木盆接雨,然后又拿起书本,沉浸到书中去了。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大雪飞扬,地里没有什么农活可做,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难得的空余时间;而对于董遇,则是读书的大好时光。破旧的小屋四面漏风,没多久,董遇的手脚就被冻得不听使唤了。他用手使劲地揉搓着脚面,并使劲地用脚跺地,又在屋里来回跑几圈。慢慢地,他的身上微微发热,手脚也恢复了正常,他就又回到桌前,继续吟读。

  就这样,董遇利用"三余"(冬天、晚上、阴雨天)的时间,博览群书,孜孜不倦,终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其《归田录》中有言:"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意思是说,他生平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个地方,即马上、床上和厕所里。

  相反,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聪明的人,因为将时间轻易浪费而终生碌碌无为,无所成就。

  滴水成河,积少成多。如果每天你看三个小时的电视剧,不妨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如果你早上醒来躺在床上,不妨起来读书;如果坐在公交车上没事,不妨思考一下接下来的计划;如果你的时间是用小时来计算的,不妨将单位缩小为分钟。

  当今时代是知识快速发展和更新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成长、成功、发展息息相关。学习拓宽我们的生活视野,学习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阶梯,学习使我们的成长更加坚实,学习为我们的成功铺平道路,学习是我们能够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想要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人,必须在年轻时完善自我。浪费时间和精力,让机遇白白溜走,往往会导致最大的人生悲剧,也是痛苦和失败的根源。那么,请培养你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上一篇:宽容生爱,便笑得自在 [2011-10-03]

下一篇: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20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