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西部网事>往事如烟

盘点:1955年开国授衔时军衔偏高或偏低的十大将领

编辑:于明 来源:快乐老人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1955年授衔 资料图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3月21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开国授衔偏高或偏低的十大将领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首次授衔,90%以上的高级干部是按照本人1952年评定的军队级别并参照编制军衔规定执行的。但由于将官名额限制、照顾各方面军干部相对平衡以及个人条件等因素,出现了一些例外。

将军姓名王树声授衔情况偏高

凭早年资历获得大将军衔

王树声1905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县,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1952年他任湖北军区司令员,1955年任总军械部部长。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有人认为偏高,战功不及上将许世友。但由于考虑到平衡因素,以及他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这一资历,他被授大将军衔也无可厚非。

将军姓名许光达授衔情况偏高

大将中红二方面军唯一代表

许光达1908年生于湖南长沙县。1950年毛泽东亲自点将,任命他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许光达被定为正兵团级,按资历、战功应授上将。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深感不安。他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份《降衔申请书》。不过,中央没有同意许光达的意见,还是授予其大将军衔。从大将名单中可以看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唯一代表,这也是许光达为什么能评为大将的原因。

将军姓名贺炳炎授衔情况偏高

贺龙部队中走出的独臂上将

贺炳炎1913年出生于湖北松滋,是著名的独臂将军。1952年,贺炳炎任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定准兵团级。1954年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按资历和战功,贺炳炎应授中将,但他却被评为上将,最主要的原因是贺龙的红三军嫡系中没有合适的上将人选。本来副兵团级的廖汉生更有希望,但他一来是政治干部,二来是贺龙的外甥女婿。反复权衡之下,还是贺炳炎胜出,成为唯一一名准兵团级上将。

将军姓名徐立清授衔情况偏低

三番五次申请降衔终如愿

徐立清1910年生于河南商城县申家湾(今属安徽金寨县)。1955年评定军衔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授予上将军衔。时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在1952年被评定为正兵团级,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他向罗荣桓部长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没被同意。徐立清又先后给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罗荣桓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决心。周恩来亲自找他谈话后,同意授予他中将军衔。

将军姓名贺晋年授衔情况偏低

受高岗牵连“降衔”少将

贺晋年是陕西子长县人,1950年5月调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4年后,出了“高岗事件”,有人揭发他与高岗关系密切。事实上,贺晋年专管部队,与高岗只是正常的工作关系。1955年授衔时,与他差不多的,或是职务、资历都比他低的,是上将,最低也是中将,他是少将——共和国唯一的一名副兵团级少将。贺晋年之所以被“降衔”,主要是因为受到高岗的牵连。

将军姓名解方授衔情况偏低

入党较晚错失中将军衔

解方生于1908年,吉林东丰县小四平镇人。1954年10月,他被调到解放军军事学院任副教育长兼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在1955年评衔时,解方为准兵团级,应评为中将。但授衔时,他只是个少将。有人认为解方的军衔偏低,原因有三点:一是入党时间较晚;二是缺乏土地革命时期资历;三是东北军出身的中将已经有万毅作代表了。

将军姓名段苏权授衔情况偏低

“有历史问题”被“暂授少将”

段苏权是湖南茶陵人,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前身)准备从贵州向湘西转移时,任命年仅18岁的段苏权担任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他和师长王光泽率800多人奉命留下游击,策应主力东进。11月,段苏权脚踝受重伤,被迫留下就地养伤。后来,他讨饭回到老家,“脱党”3年,直到1937年才归队。1953年底段苏权成为审干重点,重点调查1935年黔东独立师被强敌打散到1937年段重新归队的那段历史,一调查就是3年。1955年,时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战略教研室主任的段苏权因“有历史遗留问题”,而被“暂授少将”。其实,1952年段苏权被评为准兵团级,应评为中将。

将军姓名袁也烈授衔情况偏低

资历老却仅获少将军衔

袁也烈1899年出生于湖南洞口,历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袁也烈在湖南一师听过毛泽东的课,担任过林彪的老师和上司;他入党时,彭德怀、贺龙还没入党;同时在黄埔军校任职,徐向前没有他的名声响。1952年评级时,袁也烈被评为准兵团级,应授中将,却只被评为少将。这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1931年5月袁也烈在上海养伤时,被英国巡捕搜捕,关进提篮桥监狱。后来,组织上对这段历史问题迟迟没有结论,使得本可以定中将的他只是少将。

将军姓名萧克授衔情况偏低

理应授予大将的开国上将

1907年,萧克出生于湖南嘉禾县。萧克是红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1952年评级时,他被评为正兵团级,应该授予大将军衔。他之所以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有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那就是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在大将中,井冈山时期成长起来的干部就有粟裕(三野代表)、罗瑞卿(华北野战军代表)、黄克诚(四野代表)、萧劲光(虽然也出自四野,但他当时海军总司令的身份是入选大将的主要原因)、谭政(政工代表),人才济济。萧克(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四野第一参谋长)若再评为大将,那这一支在大将中就过于庞大了。基于此,萧克就只能屈居上将了。

将军姓名钟伟授衔情况偏低

屈居少将按照中将使用

钟伟是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5岁参军入党。1948年,林彪将钟伟由5师师长破格提拔为12纵队司令员。任四野12纵队司令时,他和黄永胜平级;后来担任四野49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毛泽东是清楚的,由于当时四野悍将多,钟伟只能屈居少将军衔。毛泽东对钟伟的使用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定的,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毛泽东点的名,也算是低衔高配的好例子。(摘编自《党史天地》《党史博采》《吉林档案》《国家人文历史》《湘潮》)

上一篇:“死灰复燃”最早比喻官员复出 [2016-03-30]

下一篇:科举制曾是中国式选举制的一部分 [201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