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西部网事>往事如烟

冷战期间美苏同建地下城堡防核战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3月7日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为:《冷战期间美苏建地下城堡防核战》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均有上万枚核武器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末日计划成为国家领导人的“生活必需品”。

1951年,美国媒体曝光一份名为“延续政府计划”的末日行动指南。根据这份计划,美国政府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地点,修建可以抵挡核武器攻击的地下指挥中心。

美国的地下指挥所一般都是在以花岗岩为主的山体内挖洞修建。北美防空指挥中心是已知的最坚固的避难所。这一建筑群距地表700多米,上方除花岗岩山体外,还有加固的钢筋水泥作为支撑,可抵挡现今任何钻地炸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就秘密在全国各地修建多个大型避难所,其中大部分现在仍处于可用的状态。

苏联也有大量地下建筑群。假如遭遇核战争或大规模偷袭,苏联领导人会第一时间进入克里姆林宫的地下掩体。掩体内是一条通往更深层庇护所的绝密地铁。这条秘密地铁深度数百米,达到了防御核弹的级别。在斯大林时代,这条地铁线路仅连通了克里姆林宫和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在赫鲁晓夫时代,这条秘密地铁线路修通了苏联国防部、总参谋部、克格勃和外交部等重要机关。此外,它还有出口在莫斯科的军用机场内,以便苏共领导人乘坐末日专机逃往更为隐蔽的庇护所。

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北京也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条地铁线路的修建准备。这条线路可以从中南海直通西山八大处的军事管制区。1969年竣工后,直到1981年才全面对公众开放使用。在此期间,这条线路一直作为战备线路使用,以便在战时运载中央领导人前往北京西部山区的庇护所。北京地铁最西端的3个站点,仅在上世纪80年代短暂开放过即被关闭。(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上一篇:揭秘:“左右”是怎样成为两种政治派别的… [2016-03-21]

下一篇:秦朝为何从贵族到百姓都喜欢黑色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