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房产汽车>房产信息

地下二层通道两边隔出140间群租房 无逃生通道

编辑:志军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私搭的铁梯占据走道。

通道两侧小房间密布。

王青摄

最近,家住朝阳区来广营地区明天第一城小区的居民王女士来电反映,在小区6号院3号楼的地下室,长期以来被承租者分割出众多的小房间,对外出租。在地下室二层一条百米长、宽仅1米的通道两侧,被分隔出140间小房间,最小的面积不足5平方米。租户在里面安装电暖气、热水器、电吹风等,但整个地下空间无消防通道和逃生通道,仅靠一部电梯出入。如发生火灾,租户们根本跑不出来,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

群租房建在地下二层

无逃生通道消防设施

去年12月29日,记者乘坐地铁5号线来到立水桥南站,从车站下车之后向北步行大约一公里,来到明天第一城小区6号院。当走近3号楼的出入口时,只见铁门的两边各挂着一条出租地下室房屋的广告,还特意标明是产权地下室。记者按照广告上的联系人电话打过去,对方始终未接电话。3号楼有5个单元门,楼门设有门禁,记者在楼内住户的帮助下,才得以进入。

坐电梯来到3号楼地下二层,发现一条主通道呈东西向贯通整栋楼房,长约七八十米,宽度仅有一米多,在通道的两侧,密密麻麻地隔出小房间,门上被编上了门牌号。地下室空间的高度约为5米,在顶部可以看到多条金属材质的管道并排贯穿整个楼道。而在每个单元的2部电梯旁边,都有新安装的自制铁梯通向夹层,顺铁梯走上夹层,发现这里面被分割出三四间小房间,显然是地下空间的所有人为了能增加住户而新加出来的群租房。

记者发现,每个铁梯的宽度仅有大约70厘米,只可供单向上下人,如果和对向的人相遇,就要有一个方向的人在一旁等候,空间非常狭小。由于地下室内灯光昏暗,记者沿楼道越往里走,里面越昏暗,原来设在每个单元的楼梯出入口都已经被封闭,地下室的所有住户只能靠5个单元的电梯上下出入,而记者算了一下,加上新打出来的二层隔断内的小房间,整栋3号楼的地下室被人为隔出140多间的群租房。

在地下室的一间控制室内,记者找到了群租房的负责人。他带记者上楼梯来到一间小房间,并介绍说,这里的房屋面积10平方米左右,还有小一些的,只见房内有一张双人床,还有一个桌子,墙上安着电暖风机,里屋有电热水器。由于房间太狭小,记者一迈步,床沿就磕到了腿,实际面积估测也就有五六平方米。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群租房不收押金,每间的租金从600元到800元不等,但是每次最少要一次性交齐3个月的房租,否则免谈,所用的水电费都是单独按各自的计量表计算。当记者问及是否可以签正规的租房合同和开具发票时,这位负责人白了记者一眼,“你见过哪家群租房还出具正规的合同?”

在看房的过程中,记者在楼道内除了走路的地方没有找到放杂物和晾衣服的空间,就向负责人询问,他回答只要不碍事儿的地方都可以晾衣服。记者在楼道内看到,一些租房者就把衣服挂在铁梯下面的窄小空间里,一旦有租户沿着铁梯上到夹层时,铁梯上掉落的尘土就会落到衣服上面。据几位租户向记者反映,在这里租房虽然便宜,但空间实在太狭小了,每次进出地下室都要等电梯,根本找不到可以跑上去的楼梯通道,整条地下通道没有看见任何的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也没有安全逃生指示。在这里面住着,着实感觉不踏实。

向规划消防人防部门反映

因产权问题阻碍查处进程

据明天第一城小区6号院3号楼的居民王女士说,他们曾找到明天第一城小区的长城物业管理公司反映地下室违法出租群租房的问题,但物业答复说,该地下空间早已被小区的开发商出售给个人了,已不属于物业管理。他们又将问题反映到朝阳区规划分局,得到答复说,经查,该地下空间规划上确实不属于居住用途,不能出租居住。但因无人向规划部门举报,所以至今未去做调查处理。

据该地下室群租房的所有者曾经告诉小区的居民说,日前,有关的消防、人防部门的人员也来此地下室检查过,但也无下文了。居民们无奈之下给来广营乡政府的综治办打电话,他们回复说,这里确实不是普通的租赁房屋,是违建。但也没有来查处过。

记者采访了来广营地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他解释道,经与相关科室核实,明天第一城小区6号院3号楼地下室群租房问题确有存在,其位于B2层普通地下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群租房间140多间。经查,该地下室已被小区开发商联亚国际会展中心出售给了业主马某,并办理了产权证。

该负责人说,据办事处房屋管理科介绍,一直以来,来广营地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已多次到明天第一城小区6号院3号楼检查地下室出租情况,并告知马某,要求其整改群租房行为。去年12月,办事处房屋管理科又专门约谈马谋,再次督促他整改,但仍未得到马某认同,未能制止其违法搞群租房。

来广营地区街道办事处最后向记者表示,由于马某的地下室已取得产权证,他们将协调市、区两级的相关职权部门,依法、依规妥善解决明天第一城小区的群租房问题,给居民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本报记者 孙小杰 通讯员 王青

上一篇:居民房子遭强拆 官方:可能是不小心碰倒的 [2016-01-08]

下一篇:女子买到多次抵押房屋 卖家输官司却称无… [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