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西部网事>往事如烟

金一南谈近代中国:抗战唤醒了中华民族

编辑: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1937年的全民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全民族觉醒。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使这个民族第一次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地域之隔,没有种族之别,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嫌,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荣辱共同体,筑起国家与民族新的血肉长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陈辉/整理

  不局限于抗战谈抗战

  今年出版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的作品,有讲抗战全史的,有讲地方抗战史的;有写事件的,有写人物的;有历史专家写的,也有个人回忆录。史料之丰富,材料之细致,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新高度。这对于抗战史的还原和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视角。

  我这本书的中心其实已经超出了对抗日战争的描述,而主要分析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衰落沉沦的深层原因,以及民族复兴为什么又成为必然这样一个非凡的历史进程。本书不是平铺直叙阐述情况,而是深挖深思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关键点:为什么落后挨打?是哪些地方落后?为什么落后?为什么抗战在卢沟桥爆发?为什么直到美国人宣战了我们才正式对日本宣战?为什么小日本以为短时间可以灭亡大中国?为什么中国出了那么多汉奸?为什么毛泽东说“战争之传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深挖,从而解开胜败之谜。

  自甲午战争开始,哪一次针对中国的战争,都少不了日本;哪一个帝国主义杀人,都不像日本人那样在南京屠城。日本之前也像中国一样,是被侵略者,但是当它发展起来,它发动的侵略,比别人的更凶、更狠。这也可以说是历史上很奇异的一个特性。

  近代失败不完全是军备原因

  近代中国史,可以说是多次被侵略战争洗劫的历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万人的军队便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两白银。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1.8万人、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894年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开辟空前的割地赔款。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的兵力却不足两万,10天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一个被西方描述为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东方大国,面对坚船利炮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从军备上寻找失败原因。于是有了1861年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开工厂、制机器、铸大炮、造轮船,比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早了7年。

  可有先进武备一切便都迎刃而解了吗?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七千多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两舰本是亚洲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大清陆军的毛瑟枪、克虏伯炮也绝不劣于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但半年时间内,30年洋务运动积攒的最大军事成果“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签下的《马关条约》更令中国遭受空前的割地赔款,连英国、法国这些旁观者都大跌眼镜,未想到中国竟然衰弱至此。

  严复点出了衰落的原因

  痛彻肺腑的中国人开始从体制上查找根源。严复说:“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

  严复这段话点出了中国至弱之源。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统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根深蒂固。当西方各国从17世纪中叶纷纷开始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之时,中华民族大大落后了。以血缘和姓氏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只对姓氏、家族负责,不对民族负责。这种状态,怎么可能要求百姓与你“万众一心”?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登陆后发生在三元里的抗击未能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是民众主动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粮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有民众也加入了哄抢园内财物的行列。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身后有民众推车帮助运送物资给养;联军部队包围北京,又得民众指引从广渠门下水道攻进城内。攀墙围攻皇宫,还有民众帮着架梯、扶梯。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画面是当联军部队从广渠门下水道鱼贯而入、一个一个顺土坡往上攀爬时,两侧有一群一群的中国人,揣着手站在那里,麻木地观看。这就是孙中山描述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一盘散沙同坚船利炮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造成落后挨打局面的内因

  推翻满清、创立民国,旧中国随意被踢开国门、随意烧杀抢掠的现象仍然没有中止。

  民国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丢掉东北,后在1937年“七七事变”中丢掉华北。人们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成性,却很少思索日本关东军为何敢于以1.9万兵力面对19万东北军,日本华北驻屯军为何敢于以8400兵力对10余万兵力的宋哲元29军。

  辛亥革命前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肃亲王善耆审汪精卫时说了一段话:“你们这革命当然是有原因的,是看到清朝太坏了。假如你们革命成功了,我看你们也强不过我们多少。”从1911年至1931年20年时间,仅四川一省,军阀混战就有478次。这种内耗严重、四分五裂、散沙般涣散的国家状态和社会状态,怎能不成为列强屠宰的目标。

  坂垣征四郎曾说:“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

  这再清楚不过说明,侵略者敢于一再冒险,就是看透了中国的国家内耗、政府腐朽、社会涣散的状况。100多年来这些教训,一个比一个惨痛、一个比一个沉重。一个中国人仅会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还无法明白那段历史。如果不探究我们是怎样衰落到了那样地步,不了解当时中国的军事有多么软弱、政治有多么腐朽、社会有多么涣散,就不会了解这种软弱、腐朽与涣散要带来多么巨大深重的灾难。“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更多表现为“软弱挨打”、“内耗挨打”、“腐朽挨打”、“涣散挨打”。

  宋哲元犹豫不决留遗憾

  卢沟桥并非边关塞外,华北地区全部日军的最高统计数字,只有8400人。同一地区仅宋哲元的29军,就不下10万人。战争爆发之前,敌人就已如此深入了你的领土,而且以如此少的兵力向你挑战,查遍世界战争史,都没有这样的先例。

  29军军长宋哲元本来是力主抗战的最早将领之一,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是著名的反蒋人物。正因如此,蒋介石也早就想收拾他。

  宋哲元联络日军,动机原非降日,只是想借以保全自己的地盘,提高自己的地位。国难当头之日,还想在民族大义与集团私利矛盾冲突的刀尖上,踮着脚尖走钢丝。

  在“七七事变”之初,宋哲元仍然犹豫动摇于抗战与妥协之间,主张谈判解决问题。一直到7月27日,才发表坚决抗日的通电。但宋哲元提出了两个方案,既不是死守,也不是撤退,而仍然是一种现实战争与期望和平之间的游离。最后暗示他可以撤退的,还是蒋介石发来电令:“命宋将军移驻保定,坐镇指挥。”

  华北就这样丢掉了。如果不幸中还能找到万幸,那就是它是在经过激烈战斗之后被强行占领的,不是像东三省那样拱手相让的。虽然仗打得不甚理想,但一己之私最后终于让位于天下之公。1940年4月,宋哲元在四川绵阳病重不起,临终前在病床上,反复重复着一句话:“不能再参加战斗行列,不能看见抗战胜利,死也不能瞑目。”历史最终铭记了他的愿望。

  人民是最终的胜利者

  抗日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面对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1900字文稿6次提到“弱国”。

  7月31日晚,蒋介石再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国民政府随后组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民国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坚决抵抗,让日本侵略者始料未及。

  更让侵略者始料未及的,是出现了另一个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出现的奇异景象。

  中国最广大的地区还是农村,最众多的民众还是农民。开辟与发展农村抗日根据地,是真正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依靠民众与日本侵略者持久决胜的核心与关键。随着战场上国民政府军队节节后退,八路军、新四军坚决向敌后挺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农村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已经拥有一亿人口。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时,日军已有9个师团和12个旅团被钉死在华北,严重牵制了日军兵力,消耗了日本国力。敌后战场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军民一致打击侵略者的状况,令日军震惊不已。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团结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它醒来世界会为之震颤。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企图唤醒这头狮子,但在中国没有引起反响。惊醒这头睡狮,还需要更惨痛的失败。这一失败接踵而至: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灰飞烟灭。1900年联军入侵北京,签下《辛丑条约》。

  再也没有比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更为刺痛人心的了。甲午战争后1895年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觉醒。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1937年的全民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全民族觉醒。日本侵略者占中国的地,杀中国的人,屠中国的城,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使这个民族第一次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地域之隔,没有种族之别,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嫌,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荣辱共同体,筑起国家与民族新的血肉长城。

 

 

  今天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没有民族危亡中实现的民族觉醒,没有全民抗战中结成的民众组织,没有反抗侵略中锤炼的战斗队伍,这一胜利肯定不会这样快地到来。正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抗战胜利,使中国开始进入世界大国之列。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中表现出的深刻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英勇的民族抗争、坚强的民族组织,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支撑。

上一篇:古代哪次科举考试一人也没录取? [2015-12-16]

下一篇: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分天下为36郡 [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