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历史

日寇空袭宝鸡官民同心应对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3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今年 9月 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纪念日。近日,记者翻阅《宝鸡市志》和《宝鸡市人民防空志》两本志书,看到其中真实记载了日军轰炸宝鸡、官民同心协力挖防空洞、城内居民“早出晚归”出城避难等史实。就让我们根据志书中的记载,再次回顾那一段永远不会被宝鸡人民忘记的历史。
 
  32次轰炸共投弹 1372枚
 
  抗战期间,日寇的侵略给宝鸡留下了哪些伤痕?在《宝鸡市人民防空志》附录中,日本轰炸宝鸡史料一节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和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于 1938年 4月至 1944年 4月以山西运城机场为基地,先后 32次出动 334架次飞机轰炸宝鸡地区,共投弹 1372枚,炸死 578人,炸伤 502人,炸毁房屋 1525间。”这样一组数字,对当时的宝鸡来说,无疑是非常惨痛的伤害。不少人由于日军轰炸而家破人亡,民众每次听到防空警报不得不赶紧躲藏。史料记载, 1939年到 1941年,轰炸尤为频繁,特别是 1939年轰炸达 12次。当时群众中流行着几首防空民谣,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一声警报叫,敌机马上到。赶快去疏散,不去定遭难。”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那么,日军飞机为何频频轰炸宝鸡?查阅相关文史资料和作品,可知当时宝鸡是陕西西部政治、经济、军事重地,特别是陇海铁路通至宝鸡后,这里便成为内地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对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大规模轰炸,迫使大批工厂、学校、银行等内迁,其中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等工厂就迁到了宝鸡地区。当时,宝鸡成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后方基地,各种军需工厂、物资仓库、部队训练营、医院等遍布城市周围,一时成为“战时景气”的宠儿。而这种急骤式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宝鸡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城区的东关市场,也就是今天市区华通商厦和火车站附近,由于人流密集、店铺林立,成为被轰炸的重点区域。申新纱厂更是被日军视为眼中钉,有一次一天内就在厂内投掷炸弹21枚,工厂里大火冲天,不少设备被炸坏。当时的凤翔县也遭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轰炸,造成街道、军队训练营、城北临阵坡村不少人死亡,其场面甚为惨烈。
 
  政府、商户及个人共挖防空洞百余处
 
  由于日军空袭频繁,当时的宝鸡县政府、商户及居民都在修筑防空洞和地下室。《宝鸡市志》第 28编中有这样的记载:“宝鸡城内仅建有小型公共防空洞 56处,连同私人所挖 47处,共可容纳 2万余人。”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防空洞,还有许多窑洞和地下室,城外也有一些防空工事。志书记载,当时城内民间住宅和城墙周围挖有窑洞 230余孔。长寿山沟挖有住居式窑洞 20余孔,小窑洞80余孔,专为流落宝鸡的难民使用。店子街北崖和陵原地区还有 2处防空工事,有将近2000平方米的防空使用面积。申新纱厂为了保证生产需要,建有防空生产地下室 24个。群众和工厂一边躲避日军轰炸,一边保证生产生活。
 
  中山东路人防工程是我市修建最早的人防工程。据《宝鸡市人民防空志》记载,1938年 4月,日军首次空袭宝鸡造成重大伤亡,当时的宝鸡县政府向沿街商号、银行、作坊、医院等单位摊派和募捐经费。经费筹措完成后, 1940年 1月,这项在当时来说声势浩大的人防工程开始修建。由于战事紧迫,日军的空袭不断,工程修建困难重重。当时的县长王奉瑞亲自组织,带领县防护团到现场督导检查,到 6月份基本完成主体工程。这项工事共长 1.4公里,宽 1至 1.2米,高 1.8至 2米,在五个岔路口建有碉堡式出入口,街道两侧还修建了 19条连通道,将各单位和各商号连接起来,方便空袭时人们能很快就近躲进防空洞避难。这也是当时最大一处地下防空工事,其中 700多米还用白灰砂浆砌了衬墙,最多可容纳 3000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这些防空洞和地下室保全了很多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先后还修筑了一批地下防空工程,不定期举行一些防空演习,让群众时刻牢记那段历史。到了和平时期,这些地下防空设施有些成为地下交通通道,有些已经封闭。
 
  设立“防空哨”向城郊疏散群众
 
  为防备日本飞机轰炸,宝鸡设立了专署防空指挥部和宝鸡县防护团,专门组织民众进行疏散、救护、消防和躲避炸弹,并举办防空干部培训班,培训防空人员 200余人。
 
  据《宝鸡市人民防空志》记载,在抗战时期宝鸡各县都建立了报警系统。各县均设立防空检查队,下辖若干防空哨,以各哨位的重要程度分为专任、兼任、补助三种。专任哨长均为军职人员,兼任和补助哨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志书中记载:“防空哨监视每日过往飞机,并将其国别、架次、机型、方向详细登记上报省防空司令部及县防空监视队,遇到空袭,及时报告敌机距离、方向、架次,为发放警报提供依据。”《宝鸡市人民防空志》中也记载了防空警报信号的演变。抗战早期,防空警报是吹警笛,随后用铁路机务段的汽笛代替,并在主要街道增设钟、锣、钢轨等辅助音响,提醒人们赶紧疏散或者躲避。后来还采用过在城门白天悬挂球、晚上挂灯的报警方式,以升降灯、球的方式提醒民众。敌机靠近时,红色的灯、球升起;敌机过境后,绿色的灯、球升起,所有灯、球落下后,表示警报解除。抗战胜利后,这些报警手段也随之废弃。
 
  疏散民众是减少轰炸伤亡的有效措施。抗战时期,防空警报一响,群众便迅速往城外山沟、窑洞躲避,警报解除后再返回。日军轰炸频繁的时候,不少住在城里的居民白天出城,晚上回城,过着一种“早出晚归”的避难生活。宝鸡县政府还在北城墙开了两个太平门,方便城内居民向北坡山沟疏散。
 
  如今抗战胜利已 70年了,宝鸡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很多避难的窑洞和地下室已无处可寻,但那段血肉镌刻的历史,却永远不会被宝鸡人民遗忘。

上一篇:宝鸡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2015-08-17]

下一篇:“中国”名称最早出现的地方——西周青铜… [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