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历史

抗战中响亮的宝鸡“工合”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电台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作者:张丛笑
 
  近几年,我在地方报纸上曾多次看见抗日战争中宝鸡的“工合”组织遗迹,有的是窑洞,有的是简陋的房子。多数已破烂不勘。“工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我来讲一讲。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中、东南相继沦陷,厂矿、学校、难民和国民党驻军,纷纷涌入内地。因宝鸡地区是我省关中通往西北、西南,特别是通往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咽喉。所以这里不仅有许多驻军,而且迁来了不少厂矿,还有不少学校,使这里成为当时的抗战基地。1937年7月8日,芦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全市共产党员与机关工作人员紧急会议上,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要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钱。”同时,红军立即集中,准备随时开赴抗日民族解放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的通电和言行,迅速传遍了祖国大地。各地的爱国群众纷纷投入到抗战的行列中来。
 
  “工合”抗日组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的简称,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国内民主进步力量相结合,为反对日本侵略军,发展民族经济的产物。“工合”是在国际友人斯诺(美国人)、艾黎(新西兰人)、和我国爱国人土共同组织的。中国工合组织,首先于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之后先后建立了西北、川康、东南、西南办事处和各地的事务所。因宝鸡当时的地位特殊:它一是当时陇海线的终点站,二是有秦岭和渭北高原做依托,还有嘉陵江等支流的丰富水源,所以它是沦陷区厂矿内迁的好地方;这里民风淳厚,民心齐,还有着开展工业合作社的良好基础。因之国际友人和许多爱国人士,就在这里共同建立了“工合”西北办事处和宝鸡事务所。
 
  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在“工合”西北办事处和宝鸡事务所的直接领导下,“工合”,即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在宝鸡发展很快,几年时间,我国西北光生产合作社就有108 个,其中20 多个在虢镇。在虢镇的中国工业合作社,主要设在县城里的关帝庙、城隍庙、铁牛庙、西寺、东寺内。当时,乡里人们高兴地说:“今日连神都起来抗日了,日本鬼子不完蛋才怪。”当时,能被“工合”吸收进去工作的人,都会看成是一种荣耀,是一家人的光荣。来里边工作劳动的人,都很刻苦耐劳,从没有人想要发什么工钱,发什么报酬。为了抗日,为了把日本鬼子消灭光,使中国人不再受欺凌,“大刀向日本鬼子的头上砍去!“,每天,只能吃一、两碗包谷面糊涂就满意了。这时候,全国各地的“工合”,也和我们宝鸡的合作社一样,利用简单的机器和人力,努力生产军需用品,如:毛毯、被子、衣服、鞋子、弹夹、背夹等,还有一些人民的生活用品。这些东西,很有助于解决前方指战员作战和市场的急需。
 
  另外,由于“工合”是以反法西斯战争为目的的,它还吸引了流落到内地的资本家,大量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失业工人、教师、难民等。大家一条心,一个目的,同仇敌忾,都在从事军需品以及民用品的生产,使我们宝鸡当时就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上一篇:【历史宝鸡】秦邑与汧渭之会同在宝鸡 [2014-05-16]

下一篇:耐人寻味的凤县地名 [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