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房产汽车>房产信息

楼市即将有大动作 开发商为购房者制造“最后购房窗口”压力

编辑:志军 来源:凤凰房产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被投资者期待了一周的政治局会议,终于在4月30日召开。新华社的会议通稿公布,里面有一句话关于房地产的话,意味深长:

  “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前,我们耳熟能详是,“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虽然“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偶尔被人提及,但在这样高层次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来,很少见,也很令人遐想。

  中央会怎么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估计大概有以下内容。

  第一,是逐步将以前设立的“枷锁”撤除。这些“枷锁”是在房地产火爆,楼市上涨压力大的时候设立的,比如限购、限贷,除了一线城市都会取消。此外,股市上还有对房地产行业的歧视政策,比如限制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限制再融资,基本上不允许IPO等等。还有发行债券的权利,在银行贷款时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等等。

  第二,是给予税收或者地价方面的优惠。比如地价缴纳方式,各个环节的税收减免等等。以前明显偏高、偏严苛的税率,可能会降低。

  第三,是“盘活存量”。存量是什么?当然是库存的房子,积压待开发的楼盘、土地等等。比如有些地块,开发商已经缴纳了地价,但明显失去了市场前景,这时候政府应该允许退地,而且条件要降低。积压的房子,政府要想办法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助减库存,比如用来安置棚改户,做廉租房、安居房。有些地块,要允许降低容积率,或者改变功能。这方面政策,有的已经出台了。

  当然,如果政府能对真正的刚需族(首套房购买者),给予财政、利率上的补贴,那就更好了。因为受益面可以更广。

  “楼市新政满月初显成效 红五月或将加快回暖”

  “3·30”楼市新政落地已满一个月,其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如何?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十大重点城市4月住宅均价环比转跌为涨。一线城市对政策反应迅速、市场已呈回暖迹象,二、三线城市反应较为滞后,但市场向好趋势明显。

  3月30日出台的这一楼市政策,叠加金融政策调整释放的流动性效应,使得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发酵。4月,全国十大重点城市住宅均价为18961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12%。其中,深圳、武汉、南京、北京、成都、上海、天津7个城市环比上涨,较上月增加4个,深圳上涨1.09%,居首位。而杭州、重庆、广州等城市则出现了环比下跌。

  中指院分析认为,随着房企推盘节奏加快,主要城市迎来供应小高峰,库存量略有增加。但记者实地调查采访情况来看,开发商的入市积极性并未高涨,新政后开盘数并未大幅增多。

  与一线城市“楼盘涨价”“日光盘”等热闹景象不同,三四线城市楼市对新政刺激反应冷淡,部分城市成交量不涨反降。中指院数据显示,4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均价环比微幅下跌0.01%,跌幅收窄0.14个百分点。东营、洛阳、泉州、海等60个城市环比下跌,最高跌幅在2%以上。

  在二手房方面,关于二手房税收调整以及二套房首付下调等新政,迅速释放大批改善性需求,二手房成交也迅速活跃起来。数据显示,4月十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宅平均价格环比继续上涨,涨幅为1.10%。十大城市中,除杭州环比下跌外,其余城市均上涨。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总监李国政说,“3·30”新政调动了改善型购房者的积极性,而此类购房者大多是卖旧买新,对新房市场的提振作用有一定时间的“滞后期”。但卖房人看到二手房市场目前的情况,即便不会大幅提价,也不会选择降价,买卖双方的议价空间明显缩小。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3·30”新政落地后,不少项目的咨询、到访和成交量都较之前有明显增加。武汉远郊一大型楼盘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最近的周末,每天到访人数超过200人次,比一个月前有了明显的翻番。而这一楼盘主打改善型度假型产品,销售对象主要为二套房购房者,恰好是新政受益主体。

  虽然受一连串新政刺激,不少楼盘有涨价倾向,但李国政分析,很多楼盘库存高压尚未解除,开发商喊涨只是为营销作秀,为购房者制造“最后购房窗口”的心理压力。而受“追涨”心理的影响,一些观望的购房者接下来或将加快入市节奏。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市场“量增价稳”仍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随着各类政策逐步落实及货币环境的持续宽松,首置及改善类购房需求将平稳释放,市场回暖趋势将进一步延续。由于当前大部分城市住宅库存量仍处高位,短期内全国整体价格将保持平稳。不同城市对政策敏感度存在差异,未来价格走势将持续分化。

  来源:房金所(微信号:chinafangjinsuo )

上一篇: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房地产 一大波政策将… [2015-05-04]

下一篇:当前不敢买房的三个误区 股市好则楼市必…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