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留住心中的佛 (作者 吕向阳)

编辑:金梅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30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在众多作家中,为一个老掉牙的小村子写了一大本 26万字的书,耗费了几年心血和汗水,这个人一定很愚。在为不显眼的小村子筑起这么阔绰的文字长廊,硬为村子找回即将湮没了的足迹,这个人一定很笨。他是属鼠的,狡黠和偷巧却未附在他身上。这个人就是傅进军。

        傅进军是乾县人,早年投笔从戎,当过连部文书和团部新闻报道员。写新闻他入道很早,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  和《宁夏日报》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我和他是一个团的战友,他的文章写得好,钢笔字漂亮,长得很文气也很帅气,我对他很羡慕也很称道。他的父亲是共和国的首批空军大学生,参加过甘南剿匪、援越战争,修建过“两弹一星”和空军基地,多次受到毛主席、朱老总等人的接见,作为军队党代表光荣出席党的九大,也对文学和历史颇有研究。受父辈熏陶,他从小就爱上了文学。人的一生文脉重了其他事就不一定很顺当,好在他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人,写了十几本研究宗教的书,并成为反邪教战线上的尖兵。他也写了不少散文和随笔,成为政法战线上为数不多的笔杆子。

        他生长在佛留村。佛能留在这个村子,足见这个村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魅力很大。一个人走出了村子大多就忘了村子,特别是做了官就很少回村子。陈胜就是例子,朱元璋也不例外。陈胜见了少年时的伙伴就觉得身价掉了;朱皇帝这个“红巾军大帅”更是避讳光、秃、亮。村子是结绳记事的一个结,是仓颉造字的一个点,是哺育我们的脐带,是永远抹不去的胎记。村子折射着历史遗痕,交织着宗族伦理,反映着时代辙印。谁忘了村子,就忘了祖辈,就忘了来路,也就意味着无知和背叛。然而村子正在消逝,有点本事有点力气的人正兴冲冲地向城里奔去,村子在当下成了空壳,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在守着村子。工业文明如机器如流水线,是生硬的,它无情扩张、取代、毁灭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农耕文明的浓缩物——炊烟、耕牛、碌碡、背篓与鸡犬相闻、守望相助。尽管村子有缺钱缺医的困顿,有糊里糊涂的迷信,有胼手胝足的劳作,有封闭恋旧的保守,可是我们的先人就生活在村子里,村子是坚硬的恐龙蛋,龙的传人一拨一拨从这里出生,在这里死亡,村子是我们民族遗传密码的贮存器。傅进军没有忘记村子,无数遍在村子里翻箱倒柜,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就刨根问底,几十年积少成多,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整理成书,终于兑现了他对父亲的承诺。

        佛留村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很普通村庄的一员,它浸润着痛苦,撒播着欢乐,播种着丰收,传承着文明。佛留村又是中国千千万万古老村庄口头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五千年间,祖祖辈辈口授着三皇五帝的文治武功、周秦汉唐的正史逸事、文臣武将的智慧勇敢。佛留村是儒家道家佛家无形的舞台和密码箱,惊天动地的过客如流星走了,却深藏着儒家的安邦大计、浅埋着道家的清心寡欲、飘扬着佛家的宽大为怀,也传授着张三李四王五姓氏血缘的来龙去脉,以及那些貌似五麻六道、实则大有来头的村风民俗,比如吃六豆、送寒衣、糊春牛、敬月亮,样样都饱含着探索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存文化;比如一个村子养育了傅留、刘仁、傅俊德、傅平义、赵小林等那么多的英雄赤子,个个都映衬着兴国建国的义举壮举。显然,这就是这个村子久负盛名、久兴不衰、名流辈出的脉气。

        给一个村子写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许多走进城市的大作家懒得动笔,以为这是鸡零狗碎鸡毛蒜皮。而傅进军可能智商情商赛不过人家,于是一头扎进不冷不热没名没利的村子,偏要给村子树碑立传。这本书难在道听途说,要整理多少传说,要考究多少事情,要翻阅多少资料。这本书贵在原汁原味,人都是南北二巷的人,事都是左邻右舍的事。这本书好在承前启后,在这个不落幕的大舞台上,相信村子的晚辈读这本书、藏这本书,也会续写新的篇章。这本书堪称中国西部唯一记录村子历史的奇书,而冯积岐的长篇小说《村子》,恐怕只算是虚幻的村子而已。           

        傅进军的村子是真实的村子。他从远古写到了现代,纵横捭阖,满纸烟云,是我们捕捉关中历史的一面镜子。若干年后,如果村子消逝了,这本书就特别有价值了,就成了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博士最有说服力的参考书。一本好书后人说好才好。进军现在容易,进军未来很难。

上一篇:娃娃过岁送兽鞋 (作者 郑宗林) [2014-09-30]

下一篇:诗词不应在影视中滥用 (作者 董学明) [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