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历史

历史宝鸡: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宝鸡往事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这是爱国将领杨虎城 24岁时的诗作。刀客举义、主政陕西、西安事变、戴公祠遇害,回首往昔,杨虎城离开我们已大半个世纪,但他的丰功直到今天仍被国人铭记在心。在杨虎城的人生旅途中,关中腹地宝鸡也曾留下他的足迹。今日,就让我们将杨将军的历史书页翻至宝鸡章节,一起去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杨虎城( 1893年 11月 26日— 1949年 9月 6日)号虎臣,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1936年,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囚禁 12年。 1949年 9月 6日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享年 56岁。

      亲题斗鸡台隧道保护古文化遗址

     今年 62岁的高次若现定居于西安,作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副研究员,她曾多次来宝鸡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对于杨虎城将军的了解,高次若原来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他“铁血硬汉”的形象,直到上世纪 80年代,通过一次文物资料的实地调查工作,让这位“关中刀客”的形象在她心中生动起来。

      1987年,《考古与文物》编辑联系到了高次若,建议她对宝鸡斗鸡台墓地(代家湾遗址)的现有文物资料进行核对和实地调查。接到建议后,高次若欣然接受,并开始着手调查事宜。

      带着老一辈考古人所留下的文物资料,高次若一行来到了渭河以北的黄土台塬上。此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一直以来都是秦冢汉茔、官墦私墓的“聚集地”。

      在对党玉琨盗掘斗鸡台 (代家湾 )文物的调查时,高次若了解到一个情况,宝鸡斗鸡台隧道内曾挂有一块长 160厘米、宽 50厘米的青石匾额,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刚健方正、雄厚有力的大字“斗鸡台隧道”,而落款处则是“杨虎城”的署名。杨虎城为何会为一个地方隧道题字?带着疑问,她开始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原来, 1936年初,陇海铁路向宝鸡延伸,在修建方案中要求,需要从汉陈仓城遗址上开挖壕沟通过。这份文件放在时任民国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的案头上时,为了保 护这块历史深远的古陈仓城遗迹,他毅然决定从遗址下方挖 隧道通过,并亲笔题写“斗鸡台隧道”。

      1983年,由于铁路扩建,“斗鸡台隧道”上方的汉陈仓城遗址不得不挖掉。经宝鸡考古工作者抢救发掘,发现道路、水井等遗迹,清理出秦汉房遗址 4座,灰坑、窖穴 175个,出土形制巨大的汉代陶罐(仓)等生活日用品及大量兵器,如铜戟、铜戈、铜矛、铜剑、铜弩机、车马饰及印章封泥等器物,而杨虎城将军亲笔题写的石匾额,也由金台区文化馆保存。

      如今,退休多年的高次若回想起那段历史仍感慨万千,“当时,修隧道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定是挖壕沟的数倍,在不确定是否存在出土文物的情况下,杨虎城将军保护古文化遗存的魄力,令人钦佩。他在我心中不仅是一位‘武士’,更像一位‘仁者’,而那块他亲书的‘斗鸡台隧道’石匾,正是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捐资助学兴教育动乱年代豪杰情

      翻阅《宝鸡县志》,关于杨虎城的记载多为平定战乱的事迹。鲜为人知的是,在虢镇曾有一段杨将军捐资助学的往事——

      宝鸡虢镇小学,是陈仓区一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漫步在校园内,总会看到印着杨虎城头像及介绍他捐资修缮学校的宣传栏。刘博祥老师在虢镇小学教学 24载,作为学校的工会主席,他曾对杨虎城将军与虢小的这段历史有过详细了解。据他介绍, 1925年,时任陕西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的杨虎城,赶跑了盘踞宝鸡的军阀吴新田,他的指挥部就设立在虢镇小学内。

      驻守虢镇后,一向重视地方教育的杨虎城发现,当时的宝鸡县还没有一所中等学校。那时,虢镇地区的一位大乡绅梁柏与杨虎城私交甚好。了解这一情况后,他便邀来好友梁柏商榷,拟在虢镇创办一所中学。冲着杨虎城的名气与威望,众多乡绅倾囊相助。没多久,一所因近渭河而取名为“渭滨中学”的学校成立。随后,陕西省立第二中学迁至虢镇后与该校合并。 1930年,陕西省立第二中学奉命从虢镇迁回凤翔,与省立第八师范并为省立二中。

      讲到这里,刘博祥拿出了一张略泛黄的照片,他满含深情地说:“这张照片是 1991年冬,我们调走的五位老师重回学校的合影,而焦点则是他们身后的海棠树。”刘博祥解释道,这棵海棠树是杨虎城将军亲手所栽,陪着学校走过了大半个世纪。 1987年,虢镇小学修建校舍,因为考虑到它的重要性,故没有挖除,但没有想到,教学楼盖起来后,一方面遮挡了阳光,另一方面原来的土地被灌上水泥,树木水分流失过快。尽管校方曾经过多次维护,但终没能阻止海棠树枯萎的脚步。 1993年,这棵极具历史价值的海棠树最终死亡。

      据刘博祥了解,杨虎城将军的部队于1926年腊月二十八离开虢镇。虢镇小学从1916年开始,由 27名宝鸡地方名流及乡绅联手建校。在此期间,也得到了杨虎城将军的鼎力相助。“杨将军慷慨出资助学的事迹,让我们充满敬意,也鼓舞鞭策着每一位虢小师生前进。”

      流亡军属思母校九十高龄书《感怀》

      2013年元旦刚过,虢镇小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书信。当刘博祥打开信件后,一首名为《感怀》的小诗让他湿了眼睛:
 
      少小耕读虢镇头,抗日歌声震九州。

      恩师教诲情义重,学子感念度春秋。

      刘博祥回忆道,这封信的主人是现年 90岁高龄的王鸿文先生。王老是原北京交通部的退休老干部,之所以会寄来这封亲笔书信,正因为他对虢小的拳拳赤子心。

      王鸿文原是陕西省立三原中学高秋二八级 (1939届 )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侵占其家乡,他随父母开始了流亡生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读小学的王鸿文四处求学,先后在 9所小学就读。

      1938年,作为流亡军属的一员,王鸿文与近十名外省流亡军属一同被安置到虢镇小学读书。之所以被安排到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直系亲属都曾是杨虎城的部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补充一段重要的历史背景: 1936年 12月 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史称“西安兵谏”。 1937年 12月 2日 ,杨虎城和家人在南昌被逮捕。

      刘博祥表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要收留杨虎城将军部下的子女,对虢镇小学而言,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在王鸿文给虢小的信中,特别提到了时任虢小校长的严酉山,对流亡军属的关心和学校老师的教导。在虢小,他受到了爱国、爱集体思想的教育,及基本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王鸿文在信中还提到了一个情节:抗日战争爆发两周年( 1939年)之际,虢镇驻军在虢小举办了纪念活动,他与另外三名流亡军属代表合演了一场揭露日寇暴行的活报剧,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

      刘博祥回忆,这些年,学校陆续收到了几位曾在虢小就读的流亡军属的来信或来电,他们都是已过耄耋之年的老者。每到这时,他不免感慨,杨虎城捐资助学的义举,是虢小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迹,而虢小收留流亡军属就读的往事,正是这种感恩之情的延续。记者 王星
 

上一篇:1921年田汉最早白话译莎士比亚剧《哈姆雷… [2014-04-14]

下一篇:【历史宝鸡】秦邑与汧渭之会同在宝鸡 [2014-05-16]